邦教的意思、邦教的详细解释
邦教的解释
国家的教化。《书·周官》:“司 徒 掌邦教。” 孔 传:“地官卿司徒主国教化。”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妄先国胄,侧闻邦教。”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司徒掌邦教,因亦借指司徒。《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大啟 南康 ,爰登中鉉,时膺土宇,固辞邦教。” 李善 注:“ 萧子显 《齐书》曰: 建元 元年,进位司徒侍中中书监如故,改封 南康郡 公,邑三千户, 渊 固让司徒。” 刘良 注:“固辞邦教谓再让司徒也。司徒掌邦教,故云。”
词语分解
- 邦的解释 邦 ā 国: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 国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教的解释 教 à 指导,训诲: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使,令:风能教船走。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姓。 学 教 ā 传授:教课。你教给我做。 学 笔画
网络扩展解释
“邦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国家教化相关,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国家的教化体系或教育制度,由“邦”(国家)和“教”(教育/教化)组合而成。该词强调国家对民众的伦理规范、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引导作用。
二、文献出处
- 经典典籍
最早见于《尚书·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其中“司徒”是西周时期掌管教化的官职。
- 古代用例
- 南朝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用“侧闻邦教”描述对教化的认知。
- 唐代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提到“地官之职,邦教是先”,指户部职责与教化相关联。
三、用法特点
- 古代行政职能
多用于描述司徒等官职的职责,如《文选》注疏提到“司徒掌邦教,故云”。
- 现代延伸
在低权威性资料中,偶见用于指代现代国家教育机构(如提及“联邦教育部”),但这类用法并非主流,需结合语境判断。
四、使用建议
该词属于古汉语范畴,适用于文史研究或特定语境。若需表达现代教育体系,建议使用“国民教育”“国家教育制度”等更通用的表述。
注:如需查询具体古籍原文或考证细节,可参考、4、5、9中标注的《尚书》《文选》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邦教(bāng jiào)是一个包含两个字的词汇,意思是国家教育。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则,我们可以将邦教拆分成两个部首,邦字的部首是⻏(左边的部分),教字的部首是⺧(上边的部分)。邦教这个词共有11个笔画,其中邦字有7个笔画,教字有4个笔画。
邦教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社会,国家对教育非常重视,国家教育被称为邦教。在现代社会,邦教仍然指的是国家提供的教育体系。
邦教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别主要在于笔画的形状和结构,但是对于邦教这个词来说,两种字体的写法是相同的。
古时候邦教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发展与演变。然而,对于邦教这个词来说,其古代写法与现代相同,没有发生变化。
一个例句中可以使用邦教这个词,例如:“邦教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句话中使用邦教来指代国家的教育体系。
邦教这个词没有特定的组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它通常是作为一个词语独立使用。因为邦教这个词的含义是具体的,所以很少会与其他词汇组合在一起。
希望这些关于邦教的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