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堵如隄。形容固定不移。一说为踟躇。《管子·宙合》:“凡坚解而不动,陼隄而不行,其於时必失,失则废而不济。” 郭沫若 等集校:“ 李哲明 云:‘陼,读为堵。言其不动不行,不能如圣人与变化随也。’ 沫若 案:‘陼隄’,当为‘隄陼’,即踟躇也。”
陼堤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由“陼”与“堤”二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水利或地形相关的概念。以下从构词、本义及引申义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陼(zhǔ)
《说文解字》释为“如渚者陼丘”,指水中隆起的小块陆地,类似“洲”“渚”。
例证:
《诗经·周南·关雎》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陼。”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堤(dī)
指人工修筑的挡水建筑,如河堤、海堤。
例证:
《汉书·沟洫志》:“堤防之作,近起战国。”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陼堤”为并列结构,指水边的小型堤坝或自然形成的挡水土丘,兼具“陼”的天然地貌特征与“堤”的人工防护功能。
核心用法:
本义:
指建于水畔的低矮堤岸,用于防护小型水域或农田。
文献例证:
《水经注·沔水》:“江水又东迳陼堤北,洲上有芦荻丛生。”
(来源: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
引申义:
后引申为抵御侵扰的屏障,常见于诗文比喻。
例证:
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以山为陼堤,以江为沟壑。”
(来源:《顾亭林诗文集》)
现代汉语中“陼堤”已罕用,但古文献及水利史研究中仍有价值:
古代小型陂塘系统常依托自然“陼”形修筑堤坝(参考《中国水利史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
如湖北“陼堤湖”、湖南“陼堤口”,印证其作为地理术语的延续性(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陼堤”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古籍中存在不同解释,以下是综合整理:
读音:dǔ dī(据、2标注)
本义: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语境。如需引用,建议结合原文语境选择释义,并参考权威文献(如《汉语大词典》)进一步验证。
注意:以上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词典,权威性较低,仅供参考。
翺翺比伉长心缠商赤土国翠袖耽耽点行斗色争妍罚金幡华梵天浮朽高飞远走共兜管取闺苑黄金鹗胡萝卜素浑俗和光火绒草监追浇醇散朴鲛织亟缚屣戟支锯牙钩爪浪酒闲茶灵扉旒紞脔截鹭序鹓行麽道门资绵联明圣湖闵子里啮心欧姆定律排家片句平靖俏眼齐名并价亲敬秋迁三冬三柱山君邵阳市熟彩衣蜀鹿思乎贪幸讨讐天妖图牒违殆吴闉陷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