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戟支的意思、戟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戟支的解释

亦作“ 戟枝 ”。戟上横出的刃。《后汉书·吕布传》:“ 布 即一发,正中戟支。”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非有心於蜓翼,岂留情於戟枝?” 唐 刘禹锡 《春日退朝》诗:“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戟支,又称“戟枝”或“戟柲”,是中国古代兵器“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戟的横出旁枝部分。以下为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戟支指戟头侧向伸出的锋刃分枝,与顶端的矛状主锋(戟刺)共同构成戟的核心杀伤结构。其形制多为横向或斜向的月牙形刀刃(称“戟援”),兼具钩割、啄击功能,使戟成为可刺、可啄、可钩的多用途长兵器。例如《周礼·考工记·冶氏》郑玄注:“戟,今三锋戟也……内长四寸,胡长六寸,援长七寸半。”其中“援”即指侧向的戟支部分。

二、形制与功能

  1. 结构特征
    • 材质:青铜或铁制锋刃,后端有“胡”(带穿孔的弯曲部分)用于固定于戟柲(长杆)。
    • 形制:早期为单侧支(如商周“十字形戟”),战国后出现双侧对称戟支(“卜字形戟”),汉代演变为“雄戟”的复杂分支结构。
  2. 实战用途
    • 钩斫:横向刃口可钩拉甲胄、斩马腿(《释名·释兵》:“戟,格也,旁有枝格也。”)。
    • 啄击:刃尖用于穿刺,配合主刺形成多向攻击(《墨子·备城门》载守城戟“长斧、长椎、长兹”中的“兹”即指戟支)。

三、文献佐证

四、词义演变

“戟支”在唐代后随戟的实战衰落转为仪仗用具,但文学意象延续。如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其中“红旗”即指代戟支装饰,象征军阵威严。


权威参考来源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李贺诗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4.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戟支”是古代兵器“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戟上横向伸出的刃部,是戟区别于其他长柄武器的关键结构。该词亦作“戟枝”,两种写法可通用。

二、词源解析

  1. 戟的构造:由直刃(枪尖)和横刃(戟支)组成,形如「十」字。横刃既可勾割又能刺杀,这种设计最早见于商代青铜戟。
  2. 文字演变:古代典籍中“支”与“枝”常互通,如《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吕布射中戟支化解争斗的典故,此处即指横刃部分。

三、文学用例

  1. 北周庾信《马射赋》用“岂留情於戟枝”展现兵器细节
  2. 唐代刘禹锡《春日退朝》中“戟枝迎日动”生动描绘了朝堂仪仗场景

四、延伸知识

戟支的特殊构造使其成为古代仪仗队常用兵器,如唐代皇宫卫队的门戟,横刃在阳光下会产生独特光影效果,故有“戟影”、“戟枝”等诗化表达。

注:如需了解具体朝代戟支的形制演变,可查阅《中国古兵器图录》等专业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搬配闭关绝市草创逞威风赤位茺藯粗莽等则地理学斗脚芳尘台放鹢烦惑風鬟凤翼公平合理瓜连蔓引海绵城市好箇黑骨头横秽淮雨护犊子胡抡户席见访建华嘉日洁晰巾袜柩路计议扣扣匡复狼犺狼忙老太落头泪潮莲锷六诗龙脑薄荷逻辑错误迷愚谜子牛脔蒲勺谱状谴逐翘袖青苹热乎乎省修身无立锥赎刑死辠损薄怗怗黠马譣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