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诽谤。《楚辞·九章·惜往日》:“何贞臣之无辠兮,被讟谤而见尤!”
“讟谤”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讟谤”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讟”(dú)与“谤”(bàng)组成,表示极度的诽谤、怨恨或公开诋毁,语义程度较深,多用于描述对人或事的强烈不满与攻击。以下从词义、用法及典籍依据展开说明:
讟(dú)
《左传·宣公十二年》:“民无怨讟。”
(注:指民众没有怨恨之言。)
谤(bàng)
《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
(注:周厉王暴虐,百姓公开批评他。)
合成词“讟谤”:二字义近叠加,强调“恶意诽谤且带有强烈怨恨” 的行为,程度重于单用“谤”。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义:“讟谤,诽谤,怨谤。”引例如宋代文献《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恐其讟谤,阴使人捕之。”
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
收录清代学者对“讟”的注疏:“讟,谤也,怨言积也。”(引自《广雅疏证》)
来源:纸质版 ISBN 978-7-100-03499-1;部分内容可见于国学大师网。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明确区分“谤”与“讟谤”的程度差异:“谤为一般指责,讟谤则含深怨,近于‘攻讦’。”
来源:纸质版 ISBN 978-7-100-06544-5。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或国学网查阅。)
“讟谤”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组合后,“讟谤”更加强调因私怨或恶意散布不实言论的行为。
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现代汉语中较少见。需注意与上述相似词在情感色彩和语境上的差异。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献用例。
鞍笼白羊车薄暮冥冥本朴笾笋不留余地不虞之誉不知所措笞掠逴越粗汉村囚蹴瓶伎大拜门挡人牌颠来簸去调干生奋发图强高岌高秀瓜米淮王鸡狗黄梅季护疵辉焯护门草佳侠夹馅汫洲纪群之交捐俗均调均势克商操劳师糜饷雷霆梁山操两性巢连磨撩斗零支丽牲礼秩隆泰炉火纯青噜苏绿豆糕煤气灯佞恶檠架撒烂污殊策鼠梨贪垢陶畅亭长哇笑畏栗五潢小宰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