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门与屏之间。《尔雅·释宫》:“门屏之间谓之宁。” 郭璞 注:“人君视朝所宁立处。”《后汉书·礼仪志上》:“天子迎于门屏,交礼,道自阼阶,三老升自宾阶。”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郑公 佇立于阶所,目之,候其掩映门屏,方回步言曰:‘大好及第举人!’”
(2).借指师门、权门。 唐 许浑 《赠桐庐房明府先辈》诗:“自笑小儒非一鶚,亦趋门屏冀相怜。” 宋 苏辙 《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辙 以官守,不获躬诣门屏,谨奉启陈贺。” 宋 陈师道 《上曾枢密书》:“一去门屏,十年有餘,平常不为问,非怠於外,以谓无益而不为尔。”
“门屏”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意义
指门与屏风之间的空间。在古代建筑中,屏风常设于门前或庭院内,形成礼仪性空间。《尔雅·释宫》记载:“门屏之间谓之宁”,郭璞注:“人君视朝所宁立处”,即君主在此站立处理朝政。例如《后汉书》中描述天子在“门屏”处迎接宾客的礼仪场景。
借代意义
引申为师门、权贵之门,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宋代苏辙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写道“不获躬诣门屏”,表达对师长或权门的敬称。
文化象征
古代“门屏”不仅是建筑构件,更承载礼制功能。天子设外屏以“自障”(《荀子·大略》),诸侯设内屏,体现等级差异。
成语用法
现代语境中,“门屏”可比喻表面光鲜但缺乏内涵的事物或人,含一定贬义,例如:“他虽出身名门,却如门屏般虚有其表”。
古籍引用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描述郑公“候其掩映门屏”,展现古代礼仪场景。
现代造句
“屏蔽门”“波导窗”等工业术语中,“门屏”指具有防护功能的装置。
“门屏”一词融合了建筑实体与文化隐喻,既指具体的空间位置,也用于表达对权贵的尊称或批判表面现象。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尔雅》《后汉书》等文献来源。
《门屏》是一个汉字词,它指的是安置在门前用来挡风、遮挡视线或装饰门面的屏风、挡板。在传统中式建筑中,门屏通常由木材、竹子、纸或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拆分《门屏》的部首是“门”部,表示有关门户的意义。它的总笔画数为9。
《门屏》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門屏」。
在古代,门屏的汉字写法并不完全与现代相同。例如,在楚简《简牍·二十一》中,门屏的写法为「门屏」。
1. 我家的门屏上绘有美丽的山水画。
2. 外面风大,我拉上门屏避风。
3. 这座庙的门屏雕刻精美,令人赞叹。
1. 组词:木门屏、竹门屏、纸门屏。
2. 近义词:门板、屏风。
3. 反义词:敞开、无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