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黩兵的意思、黩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黩兵的解释

犹黩武。 唐 陈子昂 《谏雅州讨生羌书》:“臣闻自古国亡家败,未尝不可黷兵。” 唐 沉佺期 《昆明池侍宴应制》诗:“黷兵非帝念,劳物岂皇情?”《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 楚王 黷兵远出,久而不返,内虚外怨,此灭亡之日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黩兵(dú bī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滥用武力、穷兵黩武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解析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1. 滥用武力,轻率发动战争

    指统治者或军事集团为扩张或私利,不加节制地使用军事力量,违背和平道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第1083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20页。

  2. 持续征战,耗竭国力

    强调长期频繁用兵导致民生凋敝、资源枯竭的负面后果。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561页;《中国军事大辞典》解放军出版社,2019年。


二、字源解析

二字组合后,“黩兵”从字面深化为对武力的亵渎性使用,蕴含强烈的批判色彩。


三、文化背景与经典用例

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暴政的批判,如:

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仁政”与道家“无为”思想,反对以战争作为治国手段。

来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中国古代战争观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


“黩兵”作为典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不仅描述军事行为,更承载了反对战争暴行、倡导和平的传统价值观。其释义需结合字源演变、历史语境及哲学思想综合理解,方能体现汉语的深度与民族精神内核。

网络扩展解释

“黩兵”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黩兵(拼音:dú bīng)意为“滥用武力”,即“黩武”的同义词,指轻率发动战争或过度使用军事力量。该词由左右结构的“黩”(意为滥用、轻率)与上下结构的“兵”(指军事、武力)组成,整体强调对武力的不节制。


二、出处与例句

  1. 古代文献引用

    • 唐代陈子昂在《谏雅州讨生羌书》中写道:“臣闻自古国亡家败,未尝不可黩兵”,通过历史教训警示统治者慎用武力。
    • 唐代沈佺期《昆明池侍宴应制》诗云:“黩兵非帝念,劳物岂皇情?”,借诗句批判穷兵黩武的行为。
    •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提到:“楚王黩兵远出,久而不返,内虚外怨,此灭亡之日也”,进一步揭示黩兵对国家稳定的危害。
  2. 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黩兵”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讨论,例如:“古代帝王若黩兵好战,往往导致民不聊生”。


三、相关扩展


四、使用建议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日常口语中更常用“穷兵黩武”。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军事策略相关词汇,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避重就轻伯长跛踦传嗣辞活醋大毳罽诞笃道根笛步帝道珐琅质反水风娇日暖粉藻符告蜉蝣稿约格喳桂糖孤苦伶仃遑怠黄山毁泯謇澁贱行计论荆虹井蛙之见极切均等可堪款冬老父母留中邈如旷世哪样评介迁怒于人闰升三国双俸数黑论黄贪没谈敍腾逐填桥髫龄条支提篮童心未泯武关香岑香榧鲜食闲言碎语烋烋小性子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