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eglect one's duty]∶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
严重失职
(2) [unemployment]∶失业
(1).失去常业;失所。《周礼·地官·大司徒》:“十日以世事教能,则6*民不失职。” 孙诒让 正义:“职谓四民之常职。”《史记·燕召公世家》:“ 召公 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伯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宋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札子》:“而 王安石 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致民多失职,閭里怨嗟。”
(2).怠忽职守;未尽职责。《左传·昭公七年》:“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 杜预 注:“失职有罪。”《诗·召南·采蘩序》:“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 毛 传:“不失职者,夙夜在公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曾子开 封 曲阜 县子, 谢任伯 封 阳夏 县伯。 曲阜 ,今 仙源县 ; 阳夏 ,今 城父县 ,方疏封时,已无二县矣。司封殆失职也。”
(3).失去职权。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光武 中兴,身亲庶务,事归臺阁,尚书始重,而 西汉 公卿稍以失职矣。”
越职。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召学士 王禹玉 草制, 禹玉 辞曰:‘当使舍人院草敕尔,学士非所预,不敢失职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失职汉语 快速查询。
“失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具体差异,以下是综合解析:
核心含义
指担任职务的人未履行应尽职责,表现为工作疏忽、不负责任或未按规定完成任务。例如:医护人员未及时救治患者、教师疏于管理学生等。
历史语境中的扩展义
在古代文献中,“失职”还曾表示“失业”或“失去常业”,如《周礼》提到“民不失职”,即保障百姓有稳定职业。但这一含义在现代使用较少。
文献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七年》“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强调职责的重要性。另在《史记》等典籍中,多用于描述官员未尽职责的情形。
社会批评意义
常用于批评公职人员或管理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如宋代司马光曾用“失职”指责王安石变法中的政策失误。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法律案例或具体用法,可参考、4中的法律条文说明。
失职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在工作职责上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或义务,导致工作任务未能如期完成或出现差错的行为。
失职的拆分部首是“失”和“职”。其中,“失”部的字义是“丧失、遗失”,而“职”部的字义是“职责、职位”。失职的总笔画数为10画。
失职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论语·子罕》一章中,有“职是之乎?礼也。”的句子,意思是“职责是什么?就是尽职尽责。”从这个意义上,失职则指没有尽到职责。
繁体字“失職”是失职的繁体写法,它主要在中文繁体字使用的地区,如香港和台湾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失职的“失”字在《说文解字》中写作“丿阝也”,而“职”字在《说文解字》中写作“耳齐也”。这两个字分别由不同的偏旁构成,但意义相同。
1. 他因工作失职被解雇了。
2. 这次意外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管理层失职。
失职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一些相关的词语,如:
1. 失职犯:指在履行职责时出现大意疏忽、导致事故或损失的人。
2. 失职责任:指失职行为所带来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 失职罪:指因失职行为所构成的违法犯罪行为。
与失职意思相近的词有:
1. 大意疏忽:指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差错或失败。
2. 渎职:指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不尽职责或************。
3. ************:指对工作职责不认真,************。
与失职相反的词是尽责,指尽职尽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