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截断手。古代的一种肉刑。《韩非子·内储说上》:“ 殷 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子贡 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也?’”
(2).泛谓手被折断。 清 王韬 《淞隐漫录·蓟素秋》:“壮士死者逾半,其存者非折足即断手。”
(3).指被截断的手。如:断手再植。
(4).完毕;完成。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小豆》:“夏至后十日种者为上时,初伏断手为中时,中伏断手为下时。” 唐 杜甫 《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 上元 始,断手 寳应 年。” 宋 朱熹 《答刘季章书》之十一:“《大学》近修改一两处,旦夕须就板改定,断手即奉寄也。”
(5).比喻兄弟死亡。 唐 白居易 《得辛奉使遇昆弟之仇不斗而过为友人责辞云衔君命判》:“ 辛 时惟奉使,出乃遇讎:断手之痛不忘,诚难共国;饮冰之命未復,安可害公?”
断手的汉语词典释义
"断手"在汉语中的核心含义指因外力作用导致手部与肢体分离的创伤状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断"表示截断、分离,"手"指人体上肢前端部分,组合后特指手部遭受外力致残的医学现象。
从语义延伸角度分析,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存在两层扩展应用:
现代医学著作《创伤外科学》明确指出,断手属于四级伤残等级,需在6-8小时内进行再植手术恢复功能(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专业教材)。语言学角度,《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特别标注其属于偏正式复合词构词法,强调动作结果的完成状态。
“断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肉刑
指截断手的刑罚,最早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商朝法律:“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曾质疑此刑罚过重。
手部伤残
泛指手被折断或截断的状态,如清代文献描述战斗伤亡“存者非折足即断手”。现代医学中则有“断手再植”的说法。
完成、结束
作为动词,表示事务完结。例如北魏《齐民要术》记载农时“初伏断手为中时”,杜甫诗云“经营上元始,断手寳应年”,朱熹书信中也用“断手”指书籍修订完成。
比喻兄弟死亡(罕见)
此义项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文隐喻中。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古籍引用需注意时代背景差异。
薄气杯筯掤拽策文吹风胡哨厨萐大鼓躭阻蹈厉奋发电流互感器东食西宿端端正正感风簿膈疝国步浩裾横求讧讧花精曶曶胡萝卜素火雷鹄峙鸾停夹板拮隔戒节继赓静波军政开门控连宽坐愧沮馈饷练实留身率怀麦克风麦粒肿埋头苦干盲史旁敲企冀青城客羣分柔闲三古沈氛神井世外诗文睡裤檀篆通业涂塈瓦器无所不容险虐谢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