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旁敲侧击。《文明小史》第三二回:“ 冯主事 听他説得决絶,又用旁敲的法子説道:‘如此説来,庙捐既不好动,你替我合众位商家説法説法,照这庙捐的样子再捐一分便了。’”参见“ 旁敲侧击 ”。
“旁敲”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通过间接、委婉的方式暗示或传达某种意图,而非直接明说。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该词指在表达时采用“旁敲侧击”的手法,即通过隐喻、比喻或含蓄的语言让对方自行领悟。这种方式常用于避免直接谈论敏感话题,或在不便直说时提出建议。
使用场景与例子
根据《文明小史》的记载,冯主事曾用“旁敲的法子”劝说他人,即通过类比“庙捐”的例子间接提出新要求。现代生活中,例如想提醒朋友注意形象,可能会说“今天的衣服颜色很特别”,而非直接批评。
与“旁敲侧击”的关系
多数文献将“旁敲”视为“旁敲侧击”的简略形式,两者含义相通,均强调间接表达。
语言结构特点
该词由“旁”(侧面)和“敲”(触动)组成,字面可理解为“从侧面触动”,引申为间接沟通的策略。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语境。
旁敲是一个汉字词语,有着多重含义和用法。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旁”和“敲”。
“旁”字的部首是“方”,它的总笔画数是4。而“敲”字的部首是“攴”,总笔画数是10。
“旁敲”一词来源于《史记·留侯列传》:“旁敲之觉者,亦衣冠教其义者也。”这里,旁敲的意思是借用他人的话或行动来引起他人的觉触和警觉。因此,旁敲常常用来形容别有用心地暗示、提示或提醒他人。
在繁体字中,“旁敲”字的写法保持一致。
根据古代字书《说文解字》的记载,古时候将“敲”字的写法分为两种,分别是“敲”和“遶”。其中,“遶”是由“敲”字的旁边加上五点构成。
1. 在他的言语中,我感到了一丝旁敲的用意。
2. 我觉得他的行为有些旁敲,好像在向我们传递一些信息。
1. 旁征博引:指采用旁敲的方法来引用更多的文献和证据。
2. 旁观者清:指在旁观者的视野中,问题或局势可以看得更为清楚明了。
1. 暗示:指通过间接的方式传达某种意思或信息。
2. 示意:指通过姿态、动作、音调等方式来表达某种含义。
坦白:意味着直接、坦率地表达或说明事实、意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