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贬爵 安乡侯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朕於天下无所不容,而况 植 乎?”《云笈七籤》卷四三“右四条备卫心中”原注:“身中变化,无所不容。” 清 龚自珍 《<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是故君父之慈,臣子无所不容,教诲委曲,至夫斯极!”
“无所不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指没有什么不能容纳,形容气量或胸怀极其宽广,能包容一切事物或人。例如《三国志》中魏文帝曹丕所言:“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即强调帝王对天下的包容性。
该成语不仅用于形容个人胸怀,还可指自然或抽象概念的包容性。如《云笈七签》提到“身中变化,无所不容”,即描述身体对变化的容纳能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或例句,可参考《三国志》《魏书》等古籍原文。
“无所不容”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没有任何东西不可以被接受或容忍。这个成语可以拆分成“无”、“所”和“不容”三个部分。
其中,“无”是汉字的一个部首,表示没有或没有限制;“所”是一个虚词,在这里没有具体意义;“不容”是表示不允许或不接受的意思。
“无所不容”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韩非子·难一》这本古代文献。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些字在繁体字中有一些变化。例如,“容”字在繁体中多了一个“它”(他)的偏旁,这样可以表示“容纳”或“接受”。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无所不容”这个成语的写法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写法为“無所不容”,使用了繁体字“無”和“容”。
以下是一个使用“无所不容”这个成语的例句:
他对各种不同的意见都非常包容,可以说是一个无所不容的人。
在这个例句中,“无所不容”表示他可以接受或容忍任何不同的意见。
与“无所不容”相关的一些组词有:“无所不能”(什么都能做)、“无所不能”(没有任何限制)等。
与“无所不容”近义的词语有“包容”、“接受”、“宽容”等;与其反义的词语有“排斥”、“拒绝”、“禁止”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