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邦伯的意思、邦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邦伯的解释

州牧。古代用以称一方诸侯之长。《书·召诰》:“命庶 殷 侯甸男邦伯。” 孔 传:“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后因称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序:“得 结 ( 元结 )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 仇兆鳌 注:“《唐书·元结传》:‘ 代宗 立, 结 授著作郎,久之,拜 道州 刺史。’” 宋 陈师道 《寄邓州杜侍郎》诗:“请公酌此寿百年,弈弈长为此邦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邦伯”是汉语古典文献中常见的官职称谓,指代古代地方行政长官,其内涵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演变。以下从词源、释义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进行解析:

一、词源结构 “邦”在甲骨文中象形为“封土植树”,《说文解字》释作“国也”,本指诸侯封地,后引申为地域单位。“伯”原为兄弟排行称谓,《释名·释亲属》载“伯,把也,把持家政也”,后衍生出首领义,如《周礼》中“九命作伯”即指一方诸侯之长。二字组合成复合词,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特指辅佐天子治理地方的重臣。

二、历史释义

  1. 周代指称:诸侯国君,《尚书·召诰》载“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颖达疏解为“邦国之长”;
  2. 秦汉转型:随着郡县制推行,渐指郡守层级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将“刺史”与古之“方伯”作类比;
  3. 文学泛称:唐宋诗词中常作为地方官的雅称,如杜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诗“列郡专城分虎节,诸曹从事佩龟符”即暗含此意。

三、文献实证 《诗经·邶风·旄丘》有“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句,郑玄笺注“卫之诸臣,古有方伯连率之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事,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称“欲得贤邦伯,共治天下”。这些用例印证其作为地方治理核心角色的历史定位。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册第321页、《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456页均有详细训释,相关语义演变可参证王力《古代汉语》及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中的词义发展考辨。

网络扩展解释

“邦伯”是中国古代对地方行政长官的称谓,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邦伯”原指古代统领一方诸侯的首领,相当于“方伯”或“州牧”。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召诰》:“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传解释为“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其中,“邦”指国家或封地,“伯”为古代爵位或官职名,合称代指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2.历史演变

3.应用实例

4.相关称谓

“邦伯”与“方伯”“州牧”等词含义相近,均指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例如《唐詩紀事》将“邦伯”与“方伯”并提,说明两者可互换使用。

“邦伯”从最初的诸侯领袖演变为对州级官员的泛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系的变迁。其用法多见于文献典籍和诗词,兼具历史与文学价值。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尚书》《唐詩紀事》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卞随逼斥不谢仓茫惭吝串用鹑奔大音稀声斗敌多情方广放音机枋子废堕腐生副食店俛拾仰取各半馆议观音过份华辞浣帛靧泽虎珀碱荒尖峭皛清节抄节节足足旌庸进课金毗罗锦团花簇几兆空喊赖有此耳辽宁省捩柂零刀子苓耳鹿粝漭滥门窍勉慰迁延稽留齐德秦望神州陆沉社司师伯水程吮墨搜句坛山刻石讨采头填塞拖缠文章钜公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