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ll up] 填补;塞满;充塞
(1).填补;塞满;充塞。《管子·度地》:“当冬三月……利以填塞空郄,缮边城,涂郭术,平度量,正权衡,虚牢狱,实廥仓。”《魏书·恩倖传·赵脩》:“ 脩 之葬父也,百僚自王公以下无不弔祭,酒犊祭奠之具,填塞门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夫痛之至者,言不能宣;虽欲寄词,秪益填塞。” 清 黄宗羲 《论文管见》:“近见臣子,动将经文填塞,以希经术,去之远矣。”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现代》想必亦将讲民族文学,或以莫名其妙之文字填塞耳。”
(2).犹言堵塞。谓王道不通。《文选· 班彪 <北征赋>》:“余遭世之颠覆兮,罹填塞之阨灾。” 李善 注:“王道不通,故曰填塞。”
填塞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动词,指通过外力将物体充入空间或缝隙,使其填满或堵塞。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释义,其含义可细分为以下两类:
指用实物将空缺、凹陷或中空部分完全充满。
例证:
“工人用沙土填塞地基的缝隙。”
此义项强调物理空间的充实,常见于工程、建筑等语境。来源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89页。
压制情感/思想
比喻以强制方式抑制情绪、想法等抽象事物。
例证:
“他试图用忙碌填塞内心的空虚。”
此用法突显心理层面的“填补”行为,含被动意味。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卷10第356页。
弥补不足
指临时性补充短缺的事物(多含仓促应付之意)。
例证:
“公司通过短期借款填塞资金缺口。”
此处隐含“勉强应付”的贬义色彩。来源综合《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472页中“塞”字条的引申义。
“填塞”侧重外力施加的堵塞感(如“填塞漏洞”),而“填充”多指中性补满(如“填充表格”)。
当强调阻碍流通时,二者可互换(如“管道被垃圾填塞/堵塞”),但“填塞”更突出“填入”的动作过程。
“填”本义为充塞土地(《说文解字》:“填,塞也”),与“塞”同义复用强化语义。汉代典籍已见连用,如《汉书·沟洫志》:“填塞阙漏”,指修补堤坝缺口,印证其物质与抽象双重含义的早期并存。
“填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填塞(拼音:tián sāi)指填补、塞满或充塞,常用于描述用物质或内容将空间、空缺完全占据。例如:
多用于描述具体事物(如填塞洞穴、道路)或抽象概念(如情感、信息过度充斥)。需注意语境,避免与“堵塞”(侧重阻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翻译细节,可参考上述标注的网页来源。
杯中物蔽扞冰棍儿插架长啸公乘驾称述酬纳慈菰撮把戏大粗大估摸大斋灯烬对抗性矛盾独守空房烦暑分队覆坼官曹横草不动,竪草不拿话别唬虎洄漩将仕进捣峻朵慨慷刊印夸尚夸妍鬭艳扩音器哭秋风郎官湖烂柯山烂银盘乐毅论凌尚緑袍槐简马溜子船磨砻砥砺暮春抛砖普化钳勒若下酒商税煞认省理十二辰神食竹顺带索漠抬贴谈谑瘫坐丸丸咸阳一炬小杜律写韵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