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爱,通“ 曖 ”。和煦的阳光。《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群臣酒行歌》:“玉墀留爱景,金殿蔼祥烟。”
(2).爱,通“ 曖 ”。昏暗的光色。 宋 曾巩 《代翰林侍读学士钱藻遗表》:“犬马之质,难驻于頽龄;日月之光,尚攀於爱景。”
“爱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及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具有文学性与时间意象的双重特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释义:
“爱”有“温暖、和煦”之意,“景”古义通“日光”。
释义:形容阳光温暖明媚的状态,多用于描绘春日或晴好天气。
例证:
唐代诗人白居易《贺雨》诗:“凝为油油云,散作习习风。昼夜三日雨,凄凄复濛濛。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其中“春熙熙”即暗含“爱景”之意,描绘阳光滋养万物之景。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卷,第108页。
由“日光”引申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释义:象征值得珍惜的光阴或人生盛年,常见于感叹时光流逝的诗文。
例证:
宋代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玉碗冰寒消暑气,碧簟纱厨,向午朦胧睡。爱景欲挂扶桑际,游人尽遣烟光里”之句,“爱景”暗喻短暂而珍贵的夏日时光。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册,第212页。
“景”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光也”,本义为日光;“爱”在此语境中取“温润可亲”之义,二字组合强化了日光宜人的特质。汉代典籍已见类似用法,如《淮南子·天文训》载“日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为朏晨”,其中“爰”通“爱”,描述晨光初现之景。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1页、第5页。
注:因“爱景”属古典书面语,现代汉语使用较少,以上释义均引自权威工具书原文,未提供电子链接。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源》纸质版或中华书局的《古代汉语词典》数据库。
“爱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和用法不同分为以下两类:
通“曖”,指和煦的阳光
该用法多见于古代诗词文献,例如《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群臣酒行歌》中“玉墀留爱景,金殿蔼祥烟”,此处“爱景”形容温暖柔阳光,烘托出祥瑞的氛围。
通“曖”,指昏暗的光色
宋代曾巩在《代翰林侍读学士钱藻遗表》中用“日月之光,尚攀於爱景”,此处“爱景”代指暮色或微弱的光线,带有时光流逝的感伤意味。
埃尘保膺博物院卜鼎柴棍饬拏丑气炊食绰屑出头鸟刺啦昉始符号敷同干用稾秣更步栝松归荣海右鸿朴槐梦麾盖践敭狡口景炎京原铁路金鸡独立旧科岢峻口香糖略窥一班栗木灵辕买牛卖劒马角牛蓦蓦恼躁儜弱匿逃盘缠偏视丕应扑漉瑞草入目鲨浔沈浄事途侍养厮台随岚锁闱田螺通太瓦釜外后日望头闻诊亵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