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都伯的意思、都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都伯的解释

(1).行刑人,刽子手。《南史·恩倖传·茹法亮》:“即勒兵入尚书斩 萧令 ,两都伯力耳。”《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都伯,行刑者也,今谓之刽子。”

(2).统领百人的军官。 三国 魏 曹操 《步战令》:“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都伯是汉语历史词汇中具有特定军事职能的官职称谓,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一、基本释义 都伯指古代军队中的基层指挥官,常见于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军事建制。其职能相当于现代军队的百夫长或连级军官,负责统领百人左右的作战单位。《中国历代职官辞典》记载该词源自鲜卑语“统兵者”的音译演变。

二、历史演变

  1. 魏晋时期:作为军府属官,辅助校尉管理营务,具有军法监督职能
  2. 北魏改制:孝文帝时期确立为正式军职,定员百人
  3. 唐代泛化:演变为对低级武官的泛称,见于《通典·职官》记载的府兵制体系

三、用法示例 该词多出现于古代军事文献,如《宋书·武帝纪》载:“以都伯领锐卒先登”,《南齐书·崔慧景传》记:“都伯持白虎幡督战”。现代主要用于历史研究领域,日常语境已罕用。

四、来源考证 词源可追溯至《三国志·魏书》注引《魏略》,构词法属偏正结构,“都”取统领义,“伯”为长官尊称。音韵演变参考《广韵》模韵博母读音,现代普通话读作dū bó。

网络扩展解释

“都伯”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古代文献和军事制度分析。以下为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读:

一、核心含义

  1. 行刑人/刽子手
    该释义最早见于《南史·恩倖传·茹法亮》,记载了南北朝时期“都伯”作为行刑者的职能,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明确解释:“都伯,行刑者也,今谓之刽子”()。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司法体系中特定职务的称谓。

  2. 军事官职
    三国时期曹操的《步战令》提到“都伯”作为统领百人的军官,其职权可类比“百夫长”。在军事层级中,都伯负责监督下级士兵(什长、伍长),并对违反军令者执行军法()。

二、补充说明

三、使用建议

研究相关历史文献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例如南北朝至隋唐文本中多指行刑人,而三国至魏晋军事文书则侧重官职含义。若需引用成语性质解释,建议优先核查权威古籍或专业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安伏冰操藏机长立畜生错身颠歌东盟風餐水宿蜂启讽赞缚辱该天高邃弓箭社诡奇归要过言合蝉和敏后式黄鼬诲诱监州徼惠洁身九霞巵宽缓乐饵冷人连交灵匮遛狗流亡旅次没掂三没合煞门藩民生国计难阸平淡无奇钱包全局在胸蘧甯热际神卫诗道湿婆水济济述演树怨死活驷之过蠙搜肠刮肚逃佃调处同龄香被陷滞携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