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道的意思、诗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道的解释

(1).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 唐 皎然 《诗式·重意诗例》:“但见情性,不覩文字,盖诗道之极也。”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虽然,今日诗道之弊,其本原尚不在此。”

(2).谓作诗之事。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 薛许州 能 ,以诗道为己任。” 元 刘詵 《作诗能穷人》诗:“穷通信有命,诗道未可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由于未能检索到可直接引用的权威在线词典资源,以下关于“诗道”的释义基于《汉语大词典》《中国诗学大辞典》等专业工具书的学术共识进行归纳,引用来源标注为实体出版物。待日后核实可靠在线资源后可补充链接:


诗道

汉语词典释义

“诗道”是由“诗”与“道”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1. 诗歌创作的原则与方法

    指诗歌创作的规律、技巧及艺术准则。如唐代皎然《诗式》提出“诗有四深”,强调意境、语言、声律的深层把控,代表古典诗学的技艺体系 。

  2. 诗歌承载的精神内涵

    儒家视角下,“诗道”与教化功能紧密关联。《毛诗序》称“诗者,志之所之也”,主张诗歌需传递伦理价值与社会关怀,这一传统贯穿从《诗经》至杜甫“致君尧舜”的创作实践 。

  3. 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

    用于指代诗歌流派、风格的演变轨迹。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以“诗道”概括盛唐至宋代的审美变迁,凸显时代精神对诗歌形式的塑造作用 。


学术补充说明

“诗道”在当代研究中常被置于跨文化语境下讨论。如日本江户时代“诗道”融合汉诗与俳谐理论,体现东亚文化圈对诗歌本体的共性认知 。此概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范畴。

(注:因未验证到可链接的权威在线词典,本文暂标注实体文献来源。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诗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获取完整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诗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文学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作诗的规律、主张与方法

  1. 核心定义
    指诗歌创作的规范、理论体系及技巧,强调诗歌应遵循的艺术原则。例如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到“但见情性,不覩文字,盖诗道之极也”,认为诗歌应超越文字形式,直指情感本质。
    白居易则提出“诗道”需融合儒家道统与韩愈的文道思想,主张恢复《诗经》的“六义”体系(风、雅、颂、赋、比、兴),尤其重视“风、雅、比、兴”四类,以反映社会现实、讽喻时政,达到教化目的。

  2. 历史演变
    柳亚子在《胡寄尘诗序》中批评当时诗道偏离本质,认为弊病根源在于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元代刘诜亦在诗中强调“诗道未可薄”,呼吁重视诗歌的社会价值。

二、作诗之事

指诗歌创作活动本身。如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薛能“以诗道为己任”,将诗歌创作视为使命;元代文人亦将“诗道”与个人命运相联系,体现对诗歌创作的重视。

“诗道”既指诗歌创作的理论体系(如白居易的讽喻主张),也泛指诗歌实践。其核心在于通过艺术形式实现社会关怀与道德教化,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埃墨百奸百品百思不得其解百闻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宝壍卑末倍世并伙超越瘛瘲充悦船埠打博待对叨据大雄佛耳齐二十八调抚慰关候归去古里甲豪举颢魄骅驹花书渐巧奸险见于节院鯨波鱷浪继踵而至君陈科役馈礼乐山大佛邻母林蒸论叙冒家南省舍人儗不于伦跑电启丐岨固三覆烧包失交耍尖头书画船说憙诵斥损兵折将踏板通讯録万劫窝儿里横无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