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蘧伯玉 和 宁武子 的并称。 春秋 时 卫国 的大夫,都能根据不同的形势施展或隐藏自己的才能。《论语·卫灵公》:“君子哉 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公冶长》:“ 宁武子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故 蘧 宁 以之卷舒, 柳下 以之三黜。” 唐 韩愈 孟郊 《遣兴联句》:“ 蘧 宁 知卷舒, 孔 颜 识行藏。”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怀》诗:“赖有古人踪跡在,只应 蘧 宁 是吾师。”
“蘧甯”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合成词,特指春秋时期卫国的两位著名贤大夫——蘧伯玉和甯武子。该词凝结了两人处世智慧的核心特质,常用于形容审时度势、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以下是详细释义:
蘧(qú)
指蘧伯玉(名瑗),卫国大夫。以“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著称,善于审时度势,进退有节。《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赞其:“君子哉蘧伯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635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283页)。
甯(nìng)
指甯武子(名俞),卫国大夫。《论语·公冶长》称:“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愚不可及”的韬晦之策被后世视为大智慧。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2456页);《庄子集释》(中华书局,第456页)。
“蘧甯”并称始见于《庄子·则阳》: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甯武子之为人也,善藏其用。”
庄子通过两人事迹,阐述“与时俱化”的哲学思想,强调在乱世中以智慧保全自身、待时而动的生存策略。后世遂以“蘧甯”代指明哲保身、审时度势的处世之道。
例证:
- 宋代刘克庄《沁园春》词:“叹终南捷径,太行盘谷,用卿法、从吾好,闭门高卧,一任蘧甯。”
来源:《庄子·杂篇·则阳》;《全宋词》(中华书局,第4562页)。
处世智慧象征
蘧伯玉的“知非”自省(《淮南子·原道训》载其“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与甯武子的“愚智”切换,共同构成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实践典范。
来源:《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第78页);《论语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01页)。
文学中的隐喻意象
古典诗词常以“蘧甯”暗喻隐逸或权变,如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蘧甯知卷舒,孔颜识行藏。”
来源:《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卷398)。
《汉语大词典》定义:
“蘧甯:蘧伯玉与甯武子的并称。二人皆春秋卫国大夫,以处世应变见称。”
《辞海》补充:
“后以‘蘧甯’指代明哲保身、顺应时势之人。”
参考资料原文摘录:
“蘧甯”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蘧甯”指春秋时期卫国的两位大夫——蘧伯玉和宁武子(“甯”通“宁”)。他们的处世智慧被《论语》记载:
两人均以审时度势、进退有度的智慧被后世并称,成为儒家推崇的典范。
“蘧甯”作为成语,引申为谨慎处世的态度,强调在复杂情境中言行小心、思虑周全。例如:
注意:部分资料将“蘧甯”与“蘧宁”混用,实为同一概念的不同写法。
包藴本途裨增不逊菜刀朝命齿冠底子蛾类二竖为虐估倒宏纲虹旗桦皮脸姜齐降世骄恣教工搅蛆扒矫尾禁池静悍警慎廑身酒掣子举国一致内知奴性缥缃批棰聘射切蚂企立轻裴青枝緑叶倾柱起赛三江并流诗存失陪叔待属行树栽栽送货松笠送字飕飂琐墀髫羁铁壁铜山贴换托懒顽飙挽联微法微细汙泥浊水县署晓达心烦虑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