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饵敌的意思、饵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饵敌的解释

[lure the enemy] 设置“钓饵”以引诱敌人中计

详细解释

诱敌。《逸周书·武称》:“饵敌以分而照其储,以伐辅德,追时之权,武之尚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晋书·乞伏国仁载记》:“宜抑威饵敌,羸师以张之,军法所谓怒我而怠寇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饵敌"是一个古汉语军事术语,由"饵"(诱饵)和"敌"(敌人)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是设置诱饵引诱敌人,使其落入我方圈套。该策略强调主动设计陷阱,利用假象或利益诱惑敌人,使其放松警惕或盲目行动,最终实现歼灭或击溃的目的。

详细释义:

  1. 战术本质:

    • "饵"指诱饵: 可以是故意暴露的弱点(如散乱物资、小股部队)、虚假情报、佯装败退等,目的是激发敌人的贪念或轻敌心理。
    • "敌"指目标对象: 即需要打击或削弱的敌方力量。
    • 核心动作: 通过精心设计的"饵",诱导敌人按照我方预设的路线或方式行动,使其脱离有利位置、分散兵力、进入伏击圈或消耗实力。
  2. 战术目的:

    • 诱敌深入: 将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对敌方不利的地形或预设战场。
    • 分散敌军: 诱使敌人分兵追击或抢夺"饵",削弱其主力。
    • 消耗敌人: 通过小规模接触或佯动,疲惫敌人,挫其锐气。
    • 创造战机: 在敌人因追逐"饵"而队形散乱、指挥失调时,发动致命攻击。
  3. 经典应用:

    • 此战术常见于中国古代战争史。例如,在伏击战中,常以小部队诱敌进入包围圈;在防御战中,可能故意放弃前沿阵地引诱敌人进攻,再以主力反击。

权威参考来源:

由于该词属于古汉语军事词汇,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相对简略,其详细释义和经典用例多见于古代兵书、史书及相关研究著作。以下来源提供了对"饵"字作为"引诱"义项的解释及"饵敌"战术思想的印证: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饵"的释义中包含:"引诱。《孙子·军争》:'饵兵勿食。' 杜牧注:'敌若悬利饵诱我,不可食也。'" 这直接说明了"饵"在军事上的"引诱"含义,是理解"饵敌"的基础。 (作为大型权威辞书,其释义具有高度专业性)
  2. 《孙子兵法·军争篇》: 原文:"饵兵勿食。" 这是最早、最著名的提及"饵兵"(即用作诱饵的部队)的军事典籍。后世对"饵敌"战术的理解和应用,多源于此。 (作为世界公认的军事经典,其权威性无可置疑)
  3. 《中国古代军事辞典》(袁庭栋著): 该辞典通常会收录"饵兵"或相关战术词条,解释其具体运用方式。 (专业军事辞典,提供具体战术细节)
  4. 相关史书记载: 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中记载的著名战例(如马陵之战、赤壁之战中的某些环节),常可看到"饵敌"战术的实际运用。 (历史记录提供了该战术真实存在的证据)

"饵敌"是一种主动的、欺诈性的军事策略,精髓在于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如贪婪、轻敌),通过提供精心设计的"诱饵",诱使其做出错误判断和行动,从而为己方创造有利战机,最终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中"诡道"思想的重要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饵敌”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军事策略或文学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古籍出处与用法

3.用法说明

4.近义词与反义词

5.总结

“饵敌”强调智取而非强攻,是中国传统兵法中“诡道”思想的体现。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制造假象或牺牲小利,换取更大的战略优势。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战例或词语演变,可参考《逸周书》《三国志》等古籍(来源:、8、9)。

别人正在浏览...

白雉苞片卑佞飙光鄙躁菜葅宠树窗望词匠单食番语泛宅分床同梦甘罢贵纸过江之鲫国邑和解鸿大驩戚哗世动俗徽绋回赠急不可耐鯨魚座金华旧落跼尺局足坤灵凉榻栗理龙泉聋喑龙枣判别铺天盖地陗帆清陵起丧漆宅辱行三吓头煞场社屋市倡视点失张失智书翰台评汀濆桐柏宫投刺吞声橐载无明无线电传真咸秩笑抃羲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