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乐和悲戚。驩,通“ 欢 ”。 宋 司马光 《送文慧师归眉山》诗:“离合皆自然,於何寄驩戚。”
“驩戚”一词为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驩”通假“欢”,指欢乐、喜悦;“戚”本义为斧类兵器(),后引申为亲属关系或悲伤情感(如《捕蛇者说》中“蒋氏大戚”)。在“驩戚”中,“戚”取“悲戚”之意,组合后表示欢乐与悲伤两种对立情感的并置。
构词特点
该词属于古汉语中常见的“反义复合词”结构,类似“动静”“生死”,通过矛盾概念的组合表达情感的两极或世事无常。例如司马光诗句“离合皆自然,於何寄驩戚”(),即以离合对应欢戚,体现人生际遇的复杂。
文化引申
从情感对立可延伸至哲学层面的辩证观,如《周易》阴阳互转思想。古人在文学中常用此类词汇表达对命运、际遇的感慨,强调情感体验的不可分割性。
注意:该词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相关释义主要见于古籍(如《送文慧师归眉山》)。由于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权威词典或《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验证。
驩戚(huān qī)是一个形容词,用来表示喜悦和悲伤交织在一起的情感。驩戚的意思包含了欢乐和悲痛的复杂情感,常用来形容某种深深的忧伤中带有或暗含着欢乐的情感。
驩(huān)的部首为马(mǎ),总计11个笔画;戚(qī)的部首为戈(gē),总计7个笔画。
《驩戚》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在《汉书》中,记载了东汉末年,刘秀在长安西市发现了一位因失去父母和妻子而哭泣的苍眉道人。刘秀上前安慰他说:“道人欢哭有常,此即驩戚。”这里的“驩戚”指的就是喜悦和悲痛并存的情感。
驩戚的繁体字为「讙慼」。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例如,《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寰慼」。
他看到自己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心情驩戚交集。
驩喜、驩丽、喜驩、心戚、戚托等。
欢忧、喜悲、忧喜、悲欢等。
同喜、同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