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仁与信。《左传·哀公七年》:“民保於城,城保於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 杜预 注:“二德,信与仁也。”
(2).指阴阳二气。因阴阳二气有生养化育之盛德,故称。《宋书·颜延之传》:“人者兆气二德,禀体五常。二德有奇偶,五常有胜杀,及其为人,寧无叶沴。”
"二德"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类释义:
一、儒家伦理中的二元德行体系 在儒家经典体系中,"二德"特指两种基础性道德准则。《礼记·中庸》提出"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后世学者将其中"仁与智"提炼为二德,分别代表恻隐之心与明辨之能。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进一步阐释:"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将仁德作为内在修养,义德作为实践准则,二者构成道德实践的完整框架。
二、佛教哲学的双重修行维度 佛教典籍《大智度论》提出"福德、慧德"二德说。福德指通过布施、持戒等行为积累的善业,慧德指通过禅定、般若获得的智慧觉悟,二者如同飞鸟双翼,共同成就修行境界。《法华玄义》中则将二德解为"断德(破除烦恼)与智德(证得真理)",体现解脱道与菩萨道的辩证统一。
现代《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将二德归纳为:"①两种品德;②指具备双重美德的人",其释义框架涵盖抽象道德概念与具体人格评价双重维度。在语义流变过程中,该词逐渐衍生出强调道德完备性的修辞功能,常见于褒扬人物品格的语境。
“二德”作为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进行区分:
仁与信
出自《左传·哀公七年》:“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杜预注:“二德,信与仁也。”此处指治理国家或为人处世的两种重要品德,强调诚信与仁爱相辅相成。
阴阳二气
见于《宋书·颜延之传》:“人者兆气二德,禀体五常。”古人认为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具有生养万物的盛德,故以“二德”代指宇宙本源的两种力量。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二德”解释为“不正直、不诚实”的贬义成语,但此用法与古籍记载矛盾,可能是对词义的误传或特定方言的引申义,建议以经典文献和权威词典释义为主。
建议在具体语境中结合文献来源理解词义,避免歧义。
臂腕毕弋播刑不覩事畅目赪壤船主辞邑澹瀩当阑耽书道机德配顶老短绠匵护福州遘纷篝鑪鼓吏鼓诱恒状宏观调控花锦贱臣剑履解夏饥慌敬敏巾帼经像金琅珰进面机行决命争首愧厉罗绮没事村没心程木板书蟠根错节桥台啓蛰删拾社鬼身无分文叔妹舒演苏软太阴历太阴炼形摊簧听说听道豚儿佗生晚稻威德魏妃五味子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