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絶踪的意思、絶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絶踪的解释

1.断绝踪迹。

详细解释

断绝踪迹。 唐 杜甫 《凤凰台》诗:“山峻路絶踪,石林气高浮。”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后隐居》:“遂乃屏蹟邱园,絶踪仕进,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絶踪(jué zōng)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由“絶”(同“绝”)与“踪”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踪迹彻底断绝、完全消失,强调事物或行为留下的痕迹不复存在。以下从权威词典及古籍用例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絶(绝)
    • 本义为“断绝”“消失”,《说文解字》释为“断丝也”,引申为彻底终结、无存续状态。
    • 在“絶踪”中作动词,表“使……断绝”。
    • 指足迹、痕迹,如《玉篇》注:“踪,迹也。”
    • 引申为行为或事物留下的可循线索。

组合义:踪迹完全消失,无迹可寻。


二、古籍例证与权威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收录“絶踪”词条,释为:

    踪迹消失。形容彻底隐匿或消亡。

    例:南朝梁·江淹《恨赋》:“削迹絶踪,息影离群。”

  2. 《重編國語辭典》(台湾学术版)

    释义与《汉语大词典》一致,强调:

    行迹完全隐匿,不留任何痕迹。

  3. 古典文献用例

    • 《后汉书·逸民传》:

      “巢父洗耳,絶踪 箕山。”

      注:指巢父隐居于箕山,踪迹彻底隐匿。

    • 唐代李白《赠僧崖公》诗:

      “昔往今来归,絶踪 于此山。”

      注:形容僧人归隐后行迹消失于山中。


三、现代使用与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絶踪”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语境,常见于以下场景:

  1. 自然描写:如“大雪覆盖,野兽絶踪”,指动物踪迹被掩埋消失。
  2. 人事隐喻:如“退隐江湖,絶踪于世”,喻指主动隐匿行迹,脱离世俗。
  3. 抽象引申:描述事物彻底消亡,如“古法技艺几近絶踪”。

四、近义词辨析


参考资料原文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重編國語辭典》(台湾教育部)
  3. 《后汉书·逸民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絶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ué zōng,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1.基本释义

“絶踪”意为“断绝踪迹”,指人或事物彻底消失、无法追踪。这一表述常用于形容突然且彻底的消失,既可用于现实中的失踪事件,也可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描述隐退、隐匿的状态。


2.结构与异体字


3.出处与例句


4.使用场景


5.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古典文献如《杜甫诗集》或《唐摭言》中的原始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奥鲁败悔边带标末不同厕填朝真叉手髻愁蹙蹙打不倒迭床架屋犯曲酆广高步通衢共承古趣骨子里华名华宗豗蹙家破身亡金痍开沽开链烃枯碛烂饭雷骨乐盲李连杰里仁冒死门卒缪思怒恚贫灶破斗潜祸磬控驱疟羣黎人亡邦瘁三衙家生众食寡食椹说梦叔先松亭泰晤士河踏水腾那透风凸版印刷土锉万玉维熊仵人污杂香貍相挈蟂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