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断绝踪迹。
断绝踪迹。 唐 杜甫 《凤凰台》诗:“山峻路絶踪,石林气高浮。”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后隐居》:“遂乃屏蹟邱园,絶踪仕进,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絶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ué zōng,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絶踪”意为“断绝踪迹”,指人或事物彻底消失、无法追踪。这一表述常用于形容突然且彻底的消失,既可用于现实中的失踪事件,也可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描述隐退、隐匿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古典文献如《杜甫诗集》或《唐摭言》中的原始用例。
《絶踪》(jié zōng)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消失的踪迹”。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无法再被寻找到,踪迹完全消失了。
《絶踪》的拆分部首为“糸”和“足”,分别表示“丝绳”和“足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絶踪》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人间》篇。在这个篇章中,词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件物品的踪迹消失,无法再被寻找到。
《絶踪》的繁体字为「絕蹤」,字形保持了和简体字相同的意思和拼音。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絶踪》的写法为「絕踪」或者「絶銃」,但其意思和现代写法相同。
1. 他的踪迹绝踪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2. 这边草地上有一些脚印,但是很快就绝踪了。
- 踪迹 (zōng jì): 指事物留下的痕迹或踪影。
- 消失 (xiāo shī): 表示事物不再存在或不见了。
- 失踪 (shī zōng): 指某人或某物踪迹消失,不再被找到。
- 消失 (xiāo shī)
- 失去踪迹 (shī qù zōng jì)
- 不可寻觅 (bù kě xún mì)
- 出现 (chū xiàn)
- 可追踪 (kě zhuī zōng)
- 保留踪迹 (bǎo liú zōng j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