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袭迹的意思、袭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袭迹的解释

亦作“ 袭跡 ”。1.沿袭他人的行径。谓取法。《孔子家语·观周》:“人主不务袭迹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於却走而欲求及前人也,岂不惑哉!”《晋书·阮种传》:“宜师踪往代,袭迹三五,矫世更俗,以从人望。”

(2).引申为从师学习。 唐 司空图 《纪恩门王公宣城遗事》:“愚尝袭跡门下,受知特异,敢次见闻,以开史氏之听。”

(3).犹言重蹈覆辙。《韩非子·孤愤》:“人主所以谓 齐 亡者,非地与城亡也, 吕氏 弗制,而 田氏 用之。所以谓 晋 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 姬氏 不制,而六卿专之也……今袭迹於 齐 晋 ,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4).谓不知变化地学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袁了凡》:“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跡者假……皆当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默默检点。”


见“ 袭迹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袭迹”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沿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沿袭前人的踪迹或做法”。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袭”指承继、因循,“迹”指痕迹、前人遗留的路径,合称后多用于描述对传统、制度或行为模式的模仿与继承。例如《韩非子·孤愤》中提到“袭迹于齐晋”,即指沿袭齐晋两国的治国旧制。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古代汉语词典》指出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常含中性或贬义色彩,如《史记·乐毅列传》中“袭迹而进”强调军事行动中对前人路线的遵循,而现代语境中则可能隐含缺乏创新的批评意味,例如“袭迹陈规”形容盲目效仿旧例。

现代汉语使用中,“袭迹”多出现于学术研究或文化评论领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归类为书面语,适用场景包括历史比较、文化传承等议题。例如在分析传统文化保护时,可用“袭迹古制”描述对古代制度的继承行为,但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倾向。

网络扩展解释

“袭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具体用法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核心释义

  1. 沿袭他人行径,效仿取法
    指遵循前人的做法或路径,强调对已有模式的继承。例如《孔子家语·观周》中提到:“人主不务袭迹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即告诫君主若只沿袭前人的安存之道,忽视危机根源,将难以长治久安。

  2. 引申为从师学习
    唐代司空图在《纪恩门王公宣城遗事》中提及“愚尝袭跡门下”,表示自己曾师从他人学习,强调学术或技艺的传承。

  3. 重蹈覆辙
    含贬义,指重复他人的错误。《韩非子·孤愤》以齐、晋亡国为例,批评盲目效仿导致失败:“今袭迹於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4. 机械模仿,不知变通
    强调缺乏创新地照搬他人行为,如《晋书》批评“袭迹三五”却忽视时势变化的做法。


二、用法与语境

三、近义与反义


如需更完整释义或古籍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韩非子》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谙历鳌波阿驿百灵鸟白雪雪冰溜参审长虺成蛇朝奏宸藻楚酸促棹丹丘生豆粉断袖之契钝响迩后讹诬風篠浮尘隔品贯绝观音莲汩和骨料话把儿潢汙金勒金人偈鸡犬不留就位戢畏立表下漏列棘离情龙象筵乱点鸳鸯沦贱禄荫蛮子末本蓬首乔陟凄感清稗类钞请匄穷竟桑里嗣虐送长送短踏袎天医体验同案犯头癣万头攒动儛女香盐小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