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恶报的意思、恶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恶报的解释

[proper retribution for sin] 迷信的人指做坏事后得到坏报应

恶人得恶报

详细解释

原为佛教语,谓行恶事而自食恶果。后泛指坏的报应。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行十恶者,受於恶报;行十善者,受於善报。”《三国演义》第一回:“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 陈毅 《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中国 有一句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恶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因果伦理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作恶而招致的灾祸或惩罚。从汉语词典及文化语境分析,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 基本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恶报”指因行为恶劣或违背道德而遭受的不利后果,与“善报”相对。例如:“作恶多端者终将面临恶报。”该词常与“因果”“报应”等词关联,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2. 佛教文化内涵

    在佛教经典中,“恶报”是因果律(业报)的核心概念。《法句经》提到:“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指恶业会引发现世或来世的痛苦果报。例如杀生、妄语等恶行被认为会导致疾病、短寿等恶报。

  3. 现代语境延伸

    现代汉语中,“恶报”也用于描述违反社会规则后的负面后果。例如法律层面的“违法必受恶报(惩处)”,或生态领域的“破坏环境招致自然恶报(灾害)”。这种用法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弱化了宗教色彩。

  4. 引用文献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 《法句经》,鸠摩罗什译,佛教经典。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恶报”是一个具有宗教和文化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核心定义 指因作恶而招致的负面后果,常与因果报应观念相关。原为佛教术语,强调“行恶事者自食恶果”,后泛化为对坏事的惩罚性结果,如《三国演义》中“若萌异心,必获恶报”的警示。

2. 文化内涵 •宗教起源:佛教典籍《断酒肉文》明确提出“行十恶者受恶报”,将行为与果报直接关联。 •民间俗语:通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谚语成为道德规训,如陈毅曾引用此语强调因果。 •心理映射:现代解读认为作恶者可能承受内心焦虑、恐惧等精神压力,这也被视为隐性恶报。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劝诫性语境,如警示恶行后果(“积恶有恶报”)、评价社会事件(如违法者受惩)或文学创作中的因果叙事。

4. 语言对比 反义词为“善报”“好报”,英文可译为“retribution for evildoing”。需注意其使用常带有价值观判断,不同文化对“恶”的定义可能存在差异。

补充说明:该词虽源自宗教,但在现代汉语中更多作为道德隐喻使用,体现传统文化对行为后果的认知体系。

别人正在浏览...

白眼珠子标准粉冰盘镈人菜刀常断常足迟曙赤书大肆宣传娥辉恶疾分毫析厘宓羲膏膻攻错公索皇枝弧剌角气校书部记存界碑戒辖近安靖难静僻苦迭打賫助连月燎烟龙门造像龙蟠虬结墓志鸟子声女儿茶裒艺婆姨钱锅子七打八青林黑塞人生观软驱三大作风三宫三一三十一闪灼少恶驶动时霎思春颂古非今苔阶腾粜条白通结脱闷危崄遐荒小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