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枚乘 《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 广陵 之 曲江 。”后即以“广陵涛”称 广陵 (今 扬州 ) 曲江 潮。 汉 时其势浩大,蔚为壮观。尔后势渐杀。 唐 大历 后迄不见。 唐 李白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我来 扬都 市,送客回轻舠。因夸 楚 太子,便睹 广陵 涛。” 清 赵翼 《庐山》诗:“ 广陵 涛接 潯阳 涛,夜梦 五老 来相招。”参阅 清 汪中 《述学·广陵曲江证》、 清 梁章鉅 《<文选>旁证》。
“广陵涛”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汉代文学家枚乘的《七发》。以下是详细解释:
“广陵涛”原指汉代扬州(古称广陵)曲江的涌潮,后引申为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意象,常用来比喻宏大的场面或强烈的气势。
地理背景
广陵是扬州的旧称,曲江为当地河流。汉代时,此处潮水汹涌澎湃,形成壮观的涌潮景观,与山东青州涌潮、钱塘潮并称“三大历史名潮”。
文学出处
枚乘在《七发》中描写了八月观潮的盛况:“将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使“广陵涛”成为经典文学意象。
历史变迁
汉代时广陵涛声势浩大,但唐代大历年后逐渐消退,最终消失。清代学者汪中、梁章钜等曾考证其地理位置与变迁。
需注意,“广陵涛”作为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现今更多作为文学典故或成语使用。
《广陵涛》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广陵水的流动声势和声音。
广陵涛的部首是广,共有6个笔画。
广陵涛源自于中国古代文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其中“有花堪折直须折”一句被用来形容广陵涛的气势磅礴、无可挽回。
《广陵涛》的繁体字为廣陵濤。
在古时候,广陵涛的字形写作廣陵濤。这种写法更加繁复,但字义和现代写法一样。
湖面上波浪起伏,宛如广陵涛冲击着岸边。
广陵水、广陵城、广陵风格、广陵人
江濤、浪濤、波濤
平静、安宁、寂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