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魑魅。传说中的妖怪。语本《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章炳麟 《訄书·订文》:“ 禹 之铸鼎而为离鬽, 屈原 之观 楚 寝庙而作《天问》。”
“离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魑魅”相同,指代传说中的山林精怪或妖物。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左传·宣公三年》,其中记载夏朝铸造九鼎时,将各地妖怪形象铸于鼎上,使百姓能辨识并避开危险:“螭魅罔两,莫能逢之”。这里的“离鬽”即与“螭魅”相通,代指危害人类的精怪。
近代学者章炳麟在《訄书·订文》中曾用“离鬽”一词,借古喻今讨论文字与鬼神观念的关系:“禹之铸鼎而为离鬽”,延续了《左传》中通过具象化妖怪以警示世人的典故。
该词释义目前仅见于少量文献注解,网页信息来源的权威性较低。建议需要学术引用的读者直接查阅《左传》原文或《说文解字》《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以验证细节。
离鬽(lí bì)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飞鸟在空中自由翱翔的姿态。这个词取义自鸟儿离开巢穴飞翔的模样,寓意着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
离鬽由“离”和“鬽”两个字组成。其中,“离”是由禾部组成,表示田地的禾苗。它在《康熙字典》中为16画字。而“鬽”是一个独立字形,无法在康熙字典中找到详细资料。
离鬽最早出现在《尔雅》一书中,该书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解释汉字典义和用法的书籍。在这本书中,离鬽被解释为鸟儿离开巢穴飞翔的姿态。它代表了一种自由和解放的状态。
离鬽的繁体字为「離鬢」。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离鬽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目前没有可靠的古代文献或碑文来证明其确切的写法,我们无法确定其古代汉字写法。
1. 风靡演唱会上,歌迷们手舞足蹈,犹如离鬽的鸟儿。
2. 晴空万里,大雁高飞,展现出离鬽的姿态。
离鬽没有明确的组词规范,但可以根据意思搭配其他词语来形成新的词组,例如:
离鬽姿态、离鬽自由、离鬽飞翔
近义词包括:自由、奔放、翱翔、自在等。
反义词包括:束缚、囚禁、约束、羁绊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