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假不实的话。《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 侯景 ﹞衅暴恶盈,侧首无託,以 金陵 逋逃之藪, 江 南流寓之地,甘辞卑礼,进孰图身,诡言浮説,抑可知矣。”
“诡言浮说”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说明:
基本含义
指虚假不实、欺骗性的言辞,强调说话内容缺乏真实性且带有误导性。例如《资治通鉴》中用它描述侯景用虚伪言辞掩盖真实意图的行为。
词语构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虚伪狡诈的言论,常见于揭露他人故意歪曲事实或掩盖真相的情境,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语法与发音
出处与示例
最早见于《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原文批评侯景“甘辞卑礼,进孰图身,诡言浮说”,揭露其用虚假言辞谋取私利的行为。
提示:若需了解近义词(如“花言巧语”)或具体文言例句,可参考《资治通鉴》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
诡言浮说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言语谈论离奇、不实或虚妄的事情。它形容言辞虚假、悬空无实的说话。
诡言浮说可以拆分为以下部首和笔画:
诡(话头):9画
言(言字旁):7画
浮(水旁):10画
说(言字旁):7画
诡言浮说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论语·颜渊篇》,其中有一句话是“言时言事,语言苦短而乱浮说”。在这句话中,浮说指的是虚假的、随意的言辞。
在繁体字中,诡、浮保持不变,但言变为言字旁的訁,说变为言字旁的說。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诡言浮说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
诡:巂 + 页 + 再
言:日 + 讠
浮:氵 + 伏
说:言 + 允
他不停地编织诡言浮说,让人难以辨别真假。
这些诡言浮说的道听途说不可信。
相关的组词:诡计、言辞、虚妄、浮夸、谣言
近义词:谎言、虚假、悬空、胡诌
反义词:真话、实话、诚实、客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