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管国家军事要政的官府,特指 宋代 的枢密院。《宋史·欧阳修传》:“ 修 在兵府,与 曾公亮 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 宋 苏辙 《贺孙枢密启》:“王畿报政,兵府登贤。”
兵府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掌管军事或储备兵器的官府机构。以下从权威辞书及历史文献角度详释其义:
军事管理机构
指古代中央政府或地方设置的专职统辖军队、处理军务的行政机构。唐代实行府兵制,于各地设“折冲府”作为基层军事单位,其管理机构即属兵府范畴。如《新唐书·兵志》载:“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而关内二百六十有一,皆以隶诸卫。”
来源:《新唐书·兵志》
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新唐书》(需结合原文内容)
军械储备机构
部分文献中,“兵府”亦指储存兵器、甲胄的官方仓库。如《宋史·职官志》提及枢密院职能时称“掌军国机务、兵防……及侍卫诸班、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其职能涵盖兵器调度与储备。
来源:《宋史·职官志》
枢密院的别称
宋代以降,“兵府”常作为枢密院的代称,因其总揽全国军政,地位显赫。如《宋史·职官志》载:“枢密院,掌兵符、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时人尊称为“本兵”“兵府”。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参考: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军事重镇的泛称
在文学语境中,“兵府”可泛指屯驻重兵、战略地位重要的城邑或要塞。如明代《徐霞客游记》描述潼关为“百二重关,三秦兵府”,强调其军事枢纽地位。
来源:《辞源》(第三版)
参考:商务印书馆《辞源》,2015年。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
兵府
- 掌管军事的官府。
- 宋代枢密院的别称。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2卷第26页。
《中国历史大辞典》进一步补充:
唐代府兵制下,折冲府(兵府) 为基层军事单位,负责兵员征调、训练及军械管理,长官称折冲都尉。
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兵府的核心职能可归纳为:
来源:《唐代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中华书局,1962年。
结论:“兵府”一词兼具行政机构与军事枢纽双重属性,其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判断,但始终围绕军事统辖与武备管理的核心职能展开。
“兵府”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兵府”指掌管国家军事要政的官府,特指宋代枢密院。枢密院是宋代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军机要务、边防调度等职责。
“兵府”一词现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军事管理职能,与“政事堂”(行政机构)形成宋代“文武分治”的典型体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宋代军事制度,可参考、8、10的原始来源。
八垠边镇逼拨秉直博山铜闯劲触齧处身储嗣粗书打边鼓待除洞天福地抖风断桉多管二凤犵狫广寒秋寒疝合事鸿宾宏朗化辑皇辟机辟韭菁剧通科烈武离合銮辂暝机铙钹赔偿偏襌片段溥溥諐鄙强劫潜构衾帱轻焱亲礼穷核铨文瞿塘贾人名诗柔緑入蛰溞溞十二时首款水丘树塞门所处天文台彤墀微感雾集先见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