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螫虫的意思、螫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螫虫的解释

尾部有毒针可刺人的虫。《鬼谷子·权》:“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淮南子·说山训》:“园有螫虫,藜藿为之不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螫虫(shì chóng)指具有毒刺并能通过刺咬释放毒液的昆虫或节肢动物。该词为偏正结构复合词,“螫”表动作特征,“虫”为类属限定,属汉语动物名词中的行为性状类命名类型。

从形义关系分析,“螫”字从虫、赦声,《说文解字》释为“虫行毒也”,其甲骨文字形呈现虫类尾部突刺的形态特征。在《诗经·小雅》郑玄笺注中,已出现“蜂虿有毒”的记载,其中“虿”(蝎类)即属典型螫虫。

古代文献中,《神农本草经》将螫虫伤列为独立病症,《齐民要术》记载了雄黄防治蜂螫的验方。现代昆虫学分类中,螫虫特指膜翅目(如蜜蜂、胡蜂)和蝎目等具有螫针的物种。其毒液成分包含蜂毒肽、磷脂酶等生物活性物质,可引发局部红肿或过敏性休克。

在方言使用层面,《北京方言词典》收录“蛰人虫”为同义词项,《广州话俗语词典》则保留古语“蠚虫”的称谓。构词法上,“螫”作为动词性语素,与“咬”“叮”等构成近义语素群,共同描述动物的攻击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螫虫”指具有毒刺或毒腺、能通过叮咬或刺伤释放毒素的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这类生物通常用螫刺作为防御或捕猎手段,例如蜜蜂、黄蜂、蝎子等。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特点
    螫虫的“螫”指用毒刺攻击的行为,其毒液可能引发疼痛、红肿或过敏反应。它们的螫刺多与尾部或口器相连,如蜜蜂的尾刺连接毒腺,蝎子的尾刺可注射神经毒素。

  2. 常见种类

    • 膜翅目昆虫:蜜蜂、黄蜂、蚂蚁(如红火蚁)。
    • 蛛形纲动物:蝎子、部分蜘蛛(如黑寡妇)。
    • 其他:某些毛虫(如刺蛾幼虫)体表毒毛也能造成类似螫伤。
  3. 防御与攻击机制
    螫虫多在受到威胁时攻击,如蜜蜂蜇人后尾刺脱落并死亡;胡蜂则可多次螫刺。毒液成分复杂,可能含组胺、酶类或神经毒素(如蝎毒中的蝎毒素)。

  4. 被螫后的处理

    • 立即拔除毒刺(避免挤压毒囊)。
    • 用肥皂水清洗,冰敷减轻肿胀。
    • 过敏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

注意:野外活动建议穿长袖衣物,避免使用香味过重的护肤品,减少被螫风险。若遭遇蜂群攻击,应迅速远离并保护头颈部。

别人正在浏览...

宾王産育车击舟连陈进赤海窜逸寸心不昧得胜褂诋呵递手货访举高低潮狗咬狗柜坊海槎涵水合口呼恒直荒诞无稽郊歌解陶机候惊坐拉钩兰月蜡享灵菌龙行虎步鸟彝逆教凝章皮棉青灯古佛晴明晴暖倾银铺认人忍土任抓掀日久见人心软红十丈三朋四友商鞅量蛇漠疮生怜识具十死尸疰诉枉踏鞒铁浮图替续器秃露屯蹶否塞危道伪服蚊蚋沃馈五正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