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吴太伯的意思、吴太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吴太伯的解释

亦作“吴大伯”。 周 古公亶父 ( 太王 )长子, 仲雍 、 季历 之兄。 太王 欲传位 季历 及其子 昌 (即 周文王 ), 太伯 乃与 仲雍 出逃至 荆蛮 ,号 勾吴 。后因以称出亡而让君位与弟者。《左传·闵公元年》:“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 吴大伯 ,不亦可乎?”《国语·晋语一》:“君得其欲,太子远死,且有令名,为 吴太伯 ,不亦可乎?” 韦昭 注:“ 太伯 让 季歷 ,远适 吴 越 ,后 武王 追封为 吴伯 ,故曰 吴太伯 。”《新唐书·李泌传》:“ 建寧王 诚贤,然 广平 冢嗣,有君人量,岂使为 吴太伯 乎?”参阅《史记·吴太伯世家》。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吴太伯(又称泰伯)是周代吴国的始祖,其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份与背景
吴太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仲雍、季历的兄长。因父亲欲传位给贤能的幼子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与仲雍主动避让,迁居南方荆蛮之地(今江苏一带),以“文身断发”的习俗示不可继位,成就了“三让天下”的美德。

2. 建立吴国
太伯在荆蛮地区自称“句吴”,被当地百姓拥立为领袖,归附者达千余户,奠定了吴国的基础。其弟仲雍继位后,吴国逐渐发展,周武王灭商后正式分封太伯的后裔周章为吴国君主,成为周朝诸侯国之一。

3. 历史评价
孔子曾赞其“德至矣哉,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强调太伯的谦让精神是吴国文化的根源。后世将其视为道德典范,并尊为江南开发的先驱。

4. 生卒与成就
据记载,吴太伯生于公元前1285年,卒于公元前1194年,享年91岁。他通过避位让贤间接促成周文王、周武王的崛起,同时推动了中原文化与江南地区的融合。

吴太伯不仅是吴国的开创者,更是中华文化中“礼让”精神的象征,其事迹在《左传》《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详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吴太伯》的意思

《吴太伯》是指中国古代吴国的太守吴太伯,他是吴国的开国元勋,为人忠诚勇敢,被后人称为“吴国之祖”。

字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吴太伯》的拆分部首是“吴”字的“口”部,笔画数量为6画。

来源和繁体字形

《吴太伯》的来源即为吴国太伯的名字,属于人名用字。繁体字的写法为「吳太伯」。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吴太伯的名字也是以「吳太伯」的形式写入史书和文献中。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形状略有差异,但整体结构和意义保持一致。

例句

1. 吴太伯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

2. 我们应当学习吴太伯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贡献。

组词

吴国、太守、元勋、开国、君主、名将、功勋、忠诚、勇敢、贡献。

近义词

吴大伯、吴国之祖。

反义词

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