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百刻的意思、百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百刻的解释

古代用刻漏计时,一昼夜分百刻。 唐 李德裕 《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诗:“昼夜百刻中,愁肠几回絶。” 明 刘基 《夜坐》诗之二:“铜壶管领催华髮,一夜应添百刻长。” 明 陆垹 《篑斋杂著·岁差》:“如定日之法,一日百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百刻”是中国古代计时制度中的重要概念,指将一昼夜均分为一百个等分,每刻相当于现代14分24秒。这一制度起源于商代,至汉代形成完整体系,《汉书·律历志》记载“一日分为十二时,时各八刻,合为百刻”,成为官方标准计时法。

在具体应用中,百刻制与十二时辰制并行:白天黑夜各五十刻,通过“昼刻”“夜刻”动态调整以适应季节变化。《宋史·天文志》记载了通过圭表测量日影来确定昼夜刻数的方法。明代改为九十六刻制前,该制度沿用了近两千年,对天文观测、漏刻制作产生深远影响。

该术语在文献中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具体时间单位(如《梦溪笔谈》载“冬至日行速,百刻有余”,也用作时间总称(如《朱子语类》“须穷究道理到尽处,百刻工夫不可间断”)。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以漏箭计刻”,保留了其历史语义。

网络扩展解释

“百刻”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百刻”指古代用刻漏计时的方法,将一昼夜划分为100个等分,即“刻”作为时间单位。例如《旧唐书》记载:“面上为两界,内外为周天百刻”,说明其作为计时工具的规范性。

二、历史背景

  1. 计时方式:刻漏(漏壶)是古代主要计时工具,通过水流或沙漏计量时间。一昼夜分为100刻,每刻约合现代14.4分钟。
  2. 文献记载:唐代李德裕诗云“昼夜百刻中,愁肠几回絶”,明代刘基亦有“一夜应添百刻长”的描述,均体现了百刻在古代时间计量中的实际应用。

三、延伸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百刻”后来衍生出形容时间飞逝的抽象含义,如“提醒人们珍惜时间”。但这一用法多见于现代词典的引申解释,传统文献中更多保留其原始计时意义。

四、相关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计时工具或时间单位演变,可参考、6、8中的文献引述。

别人正在浏览...

爱树百般抚慰白酋柏乡熛风宾饯日月闭扫碧水避灾赪怒出人下鹾馆代庖澹冶點歌底漆敌挣端管杜陵花恶言厉色发动颿风更弦易辙恭庄鼓兵横竪和文怀仁堂黄犬音佼佼者教唆继轨金财井底坠银瓶集甯金兰之契眷命苴茅焘土枯槀乐颂林扃龙攒凝咽衾影无愧驱蹇岖嶔散消摇沈潭收簿首出霜暑寺舍四唐贪慝陶径题升无济汙淖厢官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