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灵妃的意思、灵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灵妃的解释

(1).指 宓妃 。《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二》:“ 灵妃 顾我笑,粲然啟玉齿。” 李善 注:“ 灵妃 , 宓妃 也。” 明 杨珽 《龙膏记·酬咏》:“小姐,你若肯做 灵妃 , 冰夷 也不辞做 蹇修 之使。”

(2).指 娥皇 、 女英 。 唐 王邕 《湘灵鼓瑟》诗:“宝瑟和琴韵, 灵妃 应乐章。” 明 屠隆 《綵毫记·湘娥思忆》:“ 灵妃 怨,瑶瑟与谁弹。” 清 谭嗣同 《洞庭阻风七绝》:“ 灵妃 作恶石尤顽,日暮行人滞往还。”

(3).指 秦穆公 女 弄玉 。 唐 韩愈 《谁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 灵妃 媲 萧史 。”

(4).泛指仙女。 南朝 梁 沉约 《游金华山》诗:“高驰入閶闔,方覩灵妃笑。” 唐 张说 《同赵侍御乾湖作》诗:“乍见灵妃含笑往,復闻游女怨歌来。” 唐 曹唐 《张硕重寄杜兰香》诗:“灵妃不降三清驾,仙鹤空成万古愁。”

(5).指 汉高祖 的嫔妃 唐山夫人 。夫人有《安世房中歌》十七章传世。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灵妃自赋《唐山曲》,天子亲歌《丰镐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灵妃是中国古代文学与神话体系中的特定称谓,其核心含义指代具有神异色彩的女性形象。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灵”为神灵、精妙之意,“妃”指帝王配偶或尊贵女性,二字结合后衍生出三层文化内涵:

一、文学形象中的女神象征 在魏晋至唐代诗赋中,“灵妃”常指洛水女神宓妃。曹植《洛神赋》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描写其超凡风姿,该意象成为后世文人寄情仙境的创作母题。李商隐《圣女祠》诗云“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来无”,将灵妃与嫦娥等神话形象并置。

二、道教体系中的女仙尊称 《云笈七签》等道藏文献记载,灵妃特指修炼得道的女仙真,如南岳夫人魏华存被尊为“紫虚元君灵妃”。这类称谓凸显道教对女性修行者的神圣化建构,反映古代宗教文化中的女神崇拜现象。

三、历史典故中的特殊指代 《楚辞·九歌》提及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王逸注疏将其诠释为舜妃娥皇女英,后世部分注本以“灵妃”代称这类具有悲剧色彩的传说后妃。此用法在明清地方志祭祀条目中仍有延续,如湘潭地区湘妃祠祭文常见该称谓。

网络扩展解释

“灵妃”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涵盖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及文学意象等方面。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灵妃”是汉语词语,拼音为líng fēi,最早出现于《文选·郭璞〈游仙诗〉》等古籍中,常用于指代与神话、历史相关的女性形象。


二、具体含义分类

  1. 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 宓妃(洛神):最早见于《文选·郭璞〈游仙诗〉》“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李善注明确将“灵妃”解释为洛水女神宓妃。
    • 娥皇、女英:唐代王邕《湘灵鼓瑟》提到“灵妃应乐章”,此处指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后演变为湘水女神。
  2. 仙人或仙女

    • 弄玉:秦穆公之女弄玉,因与萧史吹箫引凤的传说,被韩愈称为“所慕灵妃媲萧史”。
    • 泛指仙女:如南朝沈约《游金华山》中“方睹灵妃笑”,泛指美丽的仙女形象。
  3. 历史人物

    • 唐山夫人:汉高祖刘邦的嫔妃,因创作《安世房中歌》而被记载,属较冷门的用法。
  4. 文学引申义
    唐代后,“灵妃”逐渐演变为形容才情出众、聪慧伶俐的女子,如《龙膏记》等戏曲中代指才女。


三、使用场景与近义词


四、权威性辨析

需注意不同来源对“灵妃”的侧重:


五、总结

“灵妃”一词的核心含义与神话、历史人物紧密相关,后期衍生出对才女的赞美。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优先参考高权威性古籍或词典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文选》《全唐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鼻地狱半霄补刺菜人忏事痴计驰慕川河吹叶醋劲儿酢味丹恳断配端淑恩赉风翎風中燈肤腠富家巨室夫妻船高调旱路衡陈皇胄花奴辉煌金碧尽彀亢志刻翠裁红亏蚀礼钱脔杀率财毛桃马屁勃镁砖灭性慕膻泥沦泥塘钤键器材青角青炜权备儒训桑土绸缪涩呐上善若水少吏烧马身范受业刷啦瞬然损本逐末铁达铁达违禁五犹先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