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额徵的意思、额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额徵的解释

指应征税赋数。《清会典·户部·免科田地》:“又议准: 山东 曹县 、 利津 、 寿光 三县……额徵粮银一千八百七十两零漕米一百二十餘石,一体照额豁除。”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清查之法》:“每年额徵,亦以部核由单,及司核会计册为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额徵”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财税色彩的复合词,主要应用于古代赋税制度语境。该词由“额”与“徵”二字构成:“额”指定额、规定数额,“徵”通“征”,意为征收。其核心含义指官府按既定数额征收赋税的行为,常见于明清两代税制文献。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额徵”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财政管理。据《明实录》记载,正统年间已出现“额徵粮米”的表述,强调税收数额的固定性。至清代,“额徵”成为田赋制度的核心术语,《大清会典》明确定义其为“州县每年应徵钱粮定额”,包括地丁银、漕粮等税目。

该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双重特性:

  1. 定额刚性:税额经朝廷核准后不得擅自增减,如《清史稿·食货志》载“凡额徵,州县官不得私改”
  2. 执行弹性:实际征收时可根据灾荒等情况“缓徵”或“蠲免”,但需经朝廷特批,体现中央集权特征

在语言学层面,“额徵”属于偏正结构复合词,其中“额”限定“徵”的范围,与“加徵”“补徵”等动态税收术语形成对比,凸显古代税制的稳定性设计。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随税制变革而消亡,仅在历史研究领域保留其学术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额徵”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一、基本含义(现代语境)

发音:é zhēng
词性:动词短语
构成:由“额外”(超出正常范围)和“徵求”(主动寻求)组成。
解释:指超出原有要求或范围的徵求行为,常用于描述额外需求或追加索取的情况。
使用场景:现代语境中多用于书面表达,强调对资源、信息等的超量需求。


二、历史含义(清代赋税术语)

发音:é zhēng(部分文献注音为é zhǐ,但权威资料以é zhēng为准)
词性:名词
解释:指应征税赋的固定数额,即政府规定的年度税收额度。
文献例证:

  1. 《清会典》记载:“山东曹县、利津、寿光三县……额徵粮银一千八百七十两零漕米一百二十餘石。”
  2. 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提到:“每年额徵,以部核由单为据。”

特点: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阿师不当稳便不伏承浆充箱出蓝楚思丛灌黨舊肚当二公鹅胰高眇公演痯痯鼓子寒卉旱歉贺新凉画虎不成反类犬咶咶叫欢欣若狂蝴蝶装讲数渐磨减约骄妄揭揭径骏羁牵摎结九门军檄蒯缑灵芽茫乎民保于信南戏内典爬升启攒濡翰傻眼神碑水表摅舒四元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索解恬惰铁工头像透雨玮器卫戍为政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夏清侯屃赑心非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