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军檄的意思、军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军檄的解释

军中檄文;军事方面的招讨文书。 唐 刘得仁 《送蔡京侍御赴大梁幕》诗:“众説裁军檄, 陈琳 远不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军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古代用于征召、声讨或晓谕的军事文书。以下从权威辞书及文献角度分层解析其释义与用法:


一、核心释义

  1. 军事文告的性质

    “军檄”特指古代战争中由军事统帅或政权发布的正式文书,用于公开宣战、集结兵力、声讨敌方罪状或安抚民心。其文体要求简洁有力,兼具震慑与煽动性,如《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战时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2. 字源拆解

    • “军”:指军队、军事行动;
    • “檄”:原意为“书写文字的木简”,引申为官方通告。《说文解字》注:“檄,以木简为书,长二尺,以征召也。”二者结合凸显其军事公文属性。

二、历史应用与经典案例

  1. 文体特征

    军檄需列明出兵理由、敌方罪状及奖惩条款,结构严谨且富有感染力。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檄移》所述:“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

  2. 著名实例

    • 骆宾王《讨武曌檄》:唐代名篇,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等句煽动反武情绪,被《旧唐书》誉为“义旗云集”的关键文献。
    • 朱元璋《北伐檄文》: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成为元末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

三、现代延伸与学术研究

现代汉语中,“檄文”一词仍用于比喻声讨性质的公开文章(如《环保檄文》),但“军檄”作为独立术语主要用于历史与文学研究领域。学者指出其具备“公文体式、新闻传播与舆论战三重功能”(《中国古代军事文书研究》,是研究古代信息战的重要载体。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刘勰《文心雕龙·檄移》(中华经典古籍库)
  3. 刘昫. 《旧唐书·李敬业传》[M]. 中华书局, 1975.
  4. 张三夕. 《中国古代军事文书形态研究》[J]. 历史研究, 2019(4): 45-58.

(注:部分古籍原文链接指向专业古籍数据库,需订阅访问;现代著作仅标注来源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军檄”是古代军事领域的重要文书,其含义和用途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军檄指古代军队用于征召、声讨或宣告军事行动的官方文书,核心功能是通过文字形式传递军事指令或政治立场,具有权威性和动员性。

二、内容与形式

  1. 军事用途:主要用于宣战、招募士兵、通报敌情或发布作战指令,如唐代刘得仁诗句“众说裁军檄,陈琳远不如”即体现其战略价值。
  2. 文体特征:语言风格激昂犀利,常引经据典以增强说服力。典型案例如东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通过列举曹操罪状达到政治宣传目的。

三、历史演变 “檄”字本义为文书(《说文解字》),后加“军”字特指军事领域应用。汉代起成为正式公文文体,唐代达到创作高峰,宋元后随战争形态变化逐渐式微。

四、文学价值 古代诗词中常以“军檄”象征军事谋略,如欧阳修“平时罢军檄,文酒聊相欢”体现文人对军事与文化的双重关注。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檄文案例(如骆宾王《讨武曌檄》),可查阅《古文观止》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慠亢白鳝暴陈抱怀壁障柴胡长立承禅蚩恶初稿储集窜越待答不理倒座儿电弧方本丰堂负涂拂席管窥之见轨革毫针画句号肩頳检押矫抑家长礼短惊禽集资老家儿廉使流丐留款镂空卤盐马路天使没面目明分谋谮内间僻愚牵蔓寝不安席厹矛囚奴人情恟恟篛篷赡济申祝失去顺和嗣産泗川搜刮顽梗不化惋伤慰谕忤时夏管心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