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二恶事或二恶人。《管子·内业》:“节其五欲,去其二凶。” 尹知章 注:“喜怒过度,皆能为害,故曰二凶。” 南朝 宋 刘劭 与弟 濬 杀父 文帝 , 劭 自称帝。《宋书》为二人立《二凶传》,称 劭 为元凶。
二凶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二凶(èr xiōng)为古汉语复合词,由数词“二”与形容词“凶”组合而成,泛指两个凶恶之人或祸乱之首,多用于史书或文学作品中对共同作恶者的并称。
本义与引申义
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载:“二凶肆虐,祸乱邦国。”其中“二凶”特指作乱的权臣或叛将。
文化内涵
“二凶”承载传统道德观中的二元对立意象,强调恶势力的协同性与破坏性。如《尚书》以“四凶”喻大恶,而“二凶”则为简化表述,凸显祸患的集中性。
古籍用例
“诛二凶而安社稷”,指司马师铲除权臣李丰、张缉,稳固曹魏政权。
“二凶授首,万姓昭苏”,描述平定叛乱后百姓重获安宁。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1卷第789页。
释义:“二凶,指两个凶恶之人;亦泛指祸首。”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35页。
注解:“多见于史籍,特指共谋作乱者。”
《左传译注》
中华书局,2013年,昭公篇注疏。
引例解析:“二凶”为春秋史书对叛乱者的典型指代。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古籍用例,未引用网络来源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二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二凶”字面由“二”(数量)和“凶”(凶恶)组成,通常指两个凶恶的人物或事物,也可代指恶劣的环境或处境。例如《管子·内业》中提到“去其二凶”,尹知章注解为“喜怒过度”带来的危害。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分析古典文献或历史事件时仍有重要参考价值。需注意不同文献对“二凶”的具体指向可能不同,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帮手辩谳秉夷邠壃呈禀鸱义春醪存泊徂阴大肚子丹枝巅倒雕坠跌荡蝶衣恩结发赈凤跄缚鸡弄丸更版鲠谅孩儿菊河套黄吻甲次江腹建树脚古拐计件金钱会救敌机幸句逗鵕鸟寇雉来生兰省旻宇内傅能寒般桓片札扑哒气鼓鼔清静无为凄雨肉冠三刀丧道深渊水晶宫水泄不通吮疽舐痔思怨塔婆威虐微族限钱法笑不可仰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