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对文的意思、对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对文的解释

(1).谓诗文中词句相对偶。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古人言誥,惟在达情,虽復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惊飆於静树。”

(2).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 彭蠡 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以对文言,则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泽 也。”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农民”:“‘水性归下,农民归利。’案:此本作‘水性归下,民性归利’。民性与水性对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归利’。”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对文"是汉语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主要指在特定语境中成对出现、意义相对或相关的词语。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比或呼应关系,共同表达更丰富的语义内涵。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对文"指在相邻句式或同一语境中,结构对称、意义相互映衬的两个词语。它们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二、语义演变与分类

  1. 反义对文

    意义相反的词语形成对立统一,如《诗经》"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中"高"与"深"、"岸"与"谷"的对比,凸显世事变迁(参见《汉语大词典》)。

  2. 类义对文

    同类事物并列强化意象,如《文心雕龙》"造化赋形,支体必双"中"支"(肢体)与"体"互为补充,强调自然对称性(参见王力《古代汉语》)。

  3. 虚实对文

    具象词与抽象词配合,如《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周全)与"比"(勾结)形成道德对比(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

三、功能与学术价值

示例深化:

《周易·系辞》"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中,"日中"(太阳正中)与"月盈"(月亮满圆)形成时空对文,"昃"(西斜)与"食"(亏缺)构成因果呼应,揭示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3.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4. 钱钟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 《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对文”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术语,主要涉及文学修辞和训诂学领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对文”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词组或句子。其核心特征在于“对”,即形式上的对称性和意义上的关联性。

二、主要分类与特点

  1. 文学修辞中的对文

    • 形式:表现为诗句、文句的对偶,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作用:增强语言节奏感和美学效果,符合传统对称审美,常见于成语(如“文过饰非”“深恶痛绝”)和骈文。
  2. 训诂学中的对文

    • 定义:指上下文中意义相反、相关或互补的词句相对成文,例如《禹贡》中通过对比考订词义。
    • 应用价值:
      • 辨析词义:通过已知词推断未知词含义,如“旷夫怨女”中“旷”与“怨”对应。
      • 考订文字:辅助校勘古籍中的讹误。

三、结构类型

四、学术意义

在训诂学中,对文是重要的考据工具,帮助学者通过上下文关系还原语言本义。例如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序》中利用对文分析古人言辞达意的特点。

对文既是文学创作的修辞手法,也是古籍研究的方法论,体现了汉语形式与意义的双重关联性。

别人正在浏览...

败黑包庇比率博石财决苍神蚕头马尾刍养麤虏大铲鞋垫球动用顿勿干酢酒刚厉广开言路关怀禾词鼓黑天鹅幻茶诨词脚尖矫僞解角洁鲜讥嫌开挖科斗文字空迫良桐历历可辨利时及物六戚轮匠落叶前藻樵蒸齐眉案轻地清芬邱垄权教铨藻群生盛极一时市儿噬负受过受赏堂名铜头六臂颓光韡爗位置文彰相比乡友衔怒隙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