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领书的意思、簿领书的详细解释
簿领书的解释
见“ 簿领 ”。
词语分解
- 簿的解释 簿 ù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专业解析
“簿领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古代官府中处理文书、簿册的工作或文书本身。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分解和典籍应用两方面来理解:
一、 字义分解
- 簿 (bù): 本义指书写用的册籍、文书。《说文解字》释为“簿,手版也”,后引申为登记事项的册子、账簿、文书档案等。在“簿领书”中,“簿”指具体的文书册籍。
- 领 (lǐng): 在此语境下,非指“带领”,而是指“记录”、“记载”或“文书”。《后汉书·刘盆子传》李贤注引《字林》曰:“领,录也。” “簿领”常连用,指登记、管理文书档案的事务或指文书本身。
- 书 (shū): 指书写、文件、书信、书籍等。在“簿领书”中,“书”进一步强调了“簿领”作为书面文件的性质。
二、 整体含义
“簿领书”合起来,其详细意思可概括为:
- 指官府处理文书、簿册的工作或事务: 这是其核心含义之一。它代表了古代官吏日常工作中负责记录、登记、管理各种官方文件、账册、名籍等繁琐的文书事务。这类工作通常细致且繁忙。
- 例证: 东汉刘桢《杂诗》:“沈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 此处的“簿领书”即指陷入处理繁杂官署文书的境地,以致思绪昏乱。(引自《汉语大词典》)
- 指具体的文书、簿册本身: 有时也直接指代那些需要登记、管理的官方文件、账册、档案等书面材料。
- 例证: 《南齐书·顾宪之传》:“簿领尘壒,文案山积。” 这里的“簿领”即指堆积如山的文书案卷。(引自《汉语大词典》)
“簿领书”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活跃于古代文献中。它精确地指向了古代官署中与文书、簿册相关的记录性工作和这些文书本身,体现了古代行政管理中书面记录的重要性。其核心在于“记录和管理官方文书事务”。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 (权威汉语工具书):对“簿领”及“簿领书”的用例有明确收录和释义。 (可参考在线版如 汉典 zdic.net 或 国学大师 guoxuedashi.com 中的《汉语大词典》词条,但需注意原书为最佳权威来源)。
-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提供了“领”作“记录”解的早期文献依据。
-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提供了“簿领”指代文书本身的经典用例。
- 刘桢《杂诗》 (东汉):是“簿领书”指代文书工作的最著名、最直接的诗文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簿领书”是古代汉语词汇,指官府用于记录事务的文书或簿册,主要用于行政管理和司法记录。以下为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簿领书”即“簿领”的异称,指官府处理公务时使用的记事簿册或文书,内容涵盖户籍、案件、赋税等行政事务。拼音为bù lǐng shū。
-
词义分解
- 簿:本义为册籍、公文,引申为官府文书的总称。
- 领:指纲要、条目,此处强调文书的分类和条目化记录。
- 书:指文字记录或文件,合称“簿领书”即系统化的官方文书。
-
文献出处
- 《后汉书·南匈奴传》提到:“无文书簿领焉”,反映汉代已用此类文书管理边疆事务。
- 《文选·刘桢<杂诗>》中“沉迷簿领书”一句,唐代刘良注释:“簿领书,谓文书也”,进一步明确其含义。
-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代官府的日常行政,如案件审理(“对簿公堂”)、户籍统计、赋税征收等,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
“簿领书”是古代行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文书形式,其名称和功能体现了传统官僚制度对文书管理的重视。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后汉书》及《文选》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避退柴棍崇简踔厉风发撮取粗重淡然盗买得毋点灼邸馆浮浅福廕公先规方鬼嘴骨结核国际法横翠鸿装夹生饭警惠击汰久远吉问拒理军须恐呵苦悰冷色冷竈连缉乱作一团买服钱马行闷绝墨緑莫如谋懽匏勺辟寒钗破面鬼起墨娶媳妇忍忮三洒善毁省啬涉套尸头是样霜洁霜柯庭壼亡酒晩途委从侮剧乌台谢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