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地戏的意思、地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地戏的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 安顺 、 惠水 、 平坝 等地。每一戏班专门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岳传》、《杨家将》之类。音乐粗犷,伴奏简单,多在旷野演出。演员戴面具,脸部蒙青纱,所持兵器特别短小,动作幅度甚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地戏是流行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地区的一种传统傩戏形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名称源自"以地为台"的表演形式,演员在村寨空地上围场演出,不设固定舞台。据《安顺府志》记载,这种戏剧形态可追溯至明代洪武年间,由屯军将士带入贵州的军傩演变而来。

表演特征方面,地戏以说唱结合为主要形式,演员佩戴木质面具(俗称"脸子"),通过高亢唱腔和程式化动作演绎历代战争故事。剧目内容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历史演义,具有"跳神戏""武戏"的别称。面具雕刻技艺遵循传统技法,采用白杨木雕刻后施以彩绘,不同颜色对应人物性格特征,如红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刚直。

文化内涵上,地戏承载着屯堡人的集体记忆,兼具祭祀与娱乐功能。每年春节和农历七月中旬的"跳米花神"期间,村民通过演出祈求五谷丰登、村寨平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其唱本保留了明代弋阳腔的遗韵,对研究古代戏曲流变具有重要价值。

传承现状显示,安顺现存演出团体约300余个,主要分布在西秀区及平坝县屯堡村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地政府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举办地戏文化节等措施加强保护。中央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近年开展的数字化保存工程,已收录50余部传统剧目影像资料。

(参考资料:《中国戏曲志·贵州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安顺地戏调查报告》文化部非遗司2008年存档文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地戏专题页)

网络扩展解释

地戏是中国贵州省安顺地区特有的传统戏剧形式,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被称作“戏剧活化石”。以下是其核心特征的详细解析:

1. 定义与别称 地戏又称“跳神”,源于明代军旅文化,融合了演武、祭祀和娱乐功能。其名称来源于“以平地为戏台”的演出形式,属于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历史起源

3. 表演形式与特点

4. 文化意义 地戏不仅是屯堡人缅怀先祖军功的仪式,更承载着驱邪禳灾、祈求丰收的社会功能。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约370堂,仅安顺西秀区就有192堂,展现了明代江淮文化与贵州本土文化的延续。

如需更完整的剧目清单或面具工艺细节,可参考安顺地方文化资料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白兽闼扳扯苞芦兵阑钵袋痴嬾牀杌初令搭界地鸡多艺多才鄂鄂繁郑飞飙歌珠韩蝶寒景蚝场后妈画烛灰败浑浑疆圉脚步钱骄骢骄憨剿民骄专惊救獍枭饥年巾舞集萤醵助连漫流貤隆永冒功邀赏磨荳腐喷嘴铺卧牵合启蕃器异驱役区长濡口散碎声述石气书观属僚台狱贪夫土泥兔缺乌沉外按详窥西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