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谩语的意思、谩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谩语的解释

(1).说谎话。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一:“ 光 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復来,问脱胡桃皮者。 光 曰:‘自脱也。’先公适见,訶之曰:‘小子何得谩语。’ 光 自是不敢谩语。”《明史·左良玉传》:“ 马士英 、 阮大鋮 用事,虑东林倚 良玉 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

(2).谎话。 郭希仁 《钱君定三传》:“抵 青门 ,仰瞻城郭壮伟,叹曰:古人谓攻城略地,殊非易事,向嗤为谩语,今乃信之。”

(1).随意相语。谩,通“ 漫 ”。 南唐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四:“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其身危,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语之。”

(2).轻慢不逊的话。谩,通“ 慢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杨嗣昌 督师 夷陵 ,檄令降, 自成 出谩语。”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谩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1. 基本含义

    • 说谎话(动词用法):指故意编造虚假的言辞。例如,宋代邵博《闻见后录》记载司马光幼时因说谎被父亲训斥“小子何得谩语”。
    • 谎话(名词用法):即不真实的言论。如明代陈继儒《李公子传》中“以谩语诳君一杯酒”,以及郭希仁《钱君定三传》提到古人攻城之难“向嗤为谩语”。
  2. 延伸与通假

    • 在部分文献中,“谩”通“慢”,因此“谩语”也可指轻慢不逊的言辞。例如南唐冯延巳《鹊踏枝》中“夜夜梦魂休谩语”,此处带有随意、不经心的表达意味。

该词核心含义围绕“谎言”,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行为(说谎)或内容(谎话),少数情况下可能涉及态度轻慢的引申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谩语

谩语是指言辞含有侮辱、中伤他人、不负责任或不真实的话语。它可以给人们带来伤害、冲突和不愉快的情绪。

拆分部首和笔画

谩语的部首是言,由“言”组成。根据《康熙字典》,谩语的总笔画数是9画。

来源

谩语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最早记录于《荀子·非相》:“秦惠王说赵满、杜赫曰:‘人臣之道,以辅正主,卒暴君,谩猎人也。’” 这里的"谩"指的是不称职,不负责任。

繁体

繁体字“謾語”是谩语的繁体写法,主要在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使用,也在一些海外华人社区广泛使用。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有多种方式来写谩语。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谩语的古代写法是“蠻語”。这些古代写法虽然有所差异,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例句

1. 他用谩语攻击了别人的容貌,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

2. 她无缘无故地说了一句谩语,引起了争吵。

组词

谩骂、谩骂不已、口出谩言、言辞谩骂

近义词

辱骂、诋毁、中伤

反义词

赞美、表扬、称赞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