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令。《汉书·酷吏传·尹赏》:“ 赏 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貰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 颜师古 注:“诡,责也。”
“诡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诡令”意为责令,指通过命令或要求责成他人完成特定任务。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酷吏传·尹赏》的记载:“赏所置皆其魁宿……诡令立功以自赎”,颜师古注“诡,责也”。这里的“诡”并非现代常见的“欺诈”含义,而是强调督促、责成的指令性质。
单字训诂
语境特征
多用于上级对下属的指令场景,带有将功补过的意味。例如《汉书》案例中,尹赏通过责令犯罪者立功赎罪来体现其治理手段。
从汉代至唐代,“诡”的“责成”义逐渐弱化,宋以后主要保留“欺诈”“奇异”等引申义。因此“诡令”一词的原始含义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颜师古注及《说文解字》相关条目。
段落标题使用h标签
《诡令》是一种汉字词汇,具有特定的意义。下面将介绍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一些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诡令》由部首“讠”和“令”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言”(yán)和“人”(rén),分别表示“言语”和“人物”。根据这两个部首的相关意义,我们可以猜测《诡令》可能与“言谈”或“人命”等有关。
根据笔画计算,繁体字“诡”共由七个笔画构成,“令”由五个笔画构成。
《诡令》起源于古代汉字,并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有使用。它代表着某种不寻常或隐秘的命令或指示。
《诡令》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詭令」。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以金文为代表形式的《诡令》的写法为「詭令」。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而这种形式现已不常见。
1. 他收到了一个诡令,要他前往神秘的地点交付某样重要物品。
2. 诡令提醒我们要小心隐藏的危险。
1. 诡计:计谋,策略。
2. 诡秘:神秘,难以理解。
3. 诡异:奇怪,不寻常。
1. 诡异。
2. 诡秘。
1. 明白。
2. 明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