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应知极微是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见,不可听闻,不可齅尝,不可摩触。故説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圣之妙旨,而欲必无 恒 沙世界,微尘数刼也?”《北齐书·樊逊传》:“法王自在,变化无穷,置世界於微尘,纳 须弥 於黍米。” 唐 张乔 《雨中宿僧院》诗:“劳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论》:“十方,三世,所有微尘非他,知见而已矣。”
(2).极细小的尘埃。 唐 崔珏 《和人听歌》:“《巫山》唱罢行云过,犹自微尘舞画梁。” 鲁迅 《呐喊·阿Q正传》:“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艾青 《光的赞歌》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
(3).喻指卑微不足道者。常用作谦词。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 刘夫人 曰:‘ 周生 ,尔知积业树因从何而来,得如今日乎?’ 子良 答曰:‘微尘下俗,实所不究。’” 前蜀 杜光庭 《洋州宗夔令公本命醮词》:“伏念臣获以微尘,累叨皇泽,入参辅卫,出领藩维。”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纵横宙合一微尘,偶到人间閲廿春。”
微尘,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文化引申及现代用法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面释义 指极其细小的尘埃或颗粒。《汉语大词典》释为“极细小的尘埃”,强调其肉眼难辨的物理特性。如《北齐书·樊逊传》中“譬悬尘随风,微尘栖草”,即以飘浮的尘埃喻人生渺小。
二、文化引申义
在佛经中常喻指物质的最小单位或世界的本源。《大智度论》云:“譬如积微尘成山”,将宏观世界解构为微观粒子的聚合。《法华经·方便品》更以“微尘”指代无量数:“如人以力摩三千大千土,复尽末为尘,一尘一劫”,凸显时空的无限性。
古诗文多借“微尘”表达个体渺小或谦卑心境。白居易《长恨歌》“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以尘雾暗喻众生如微尘;范成大《题日记》“世间无比包容地,人生几多微尘”则直抒生命谦卑之感。
三、现代用法与语法功能 作名词时多用于比喻义:
权威参考文献:
“微尘”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在佛教中,“微尘”指色体(物质)的最小单位。根据经典定义:
指极细小的尘埃或颗粒。例如:
从宗教哲学到文学修辞,“微尘”既承载微观世界的抽象概念,又蕴含人文情感,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层次。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佛教经典或文学作品的原始出处。
白旂本利奔走钻营扁桃体比隣不进则退藏锋敛锐伧靡陈言肤词愁烦床垫典证豆华水顿杨風駝高轨葛天氏鬼哭神嚎鼓壮讲堂贱流借调借救嚍嚍鸡嗉旧都卷涌老道了不可见鳞附凌霄殿六韬龙修禄俸罗捕洛神珠扪心冥神牛眠地轻齎银侵收勤务亲嘴穷凶极暴穷櫩伞子生革深险试帖试効十字路口曙色特庙啼咽统统媮快托凤攀龙窝头厢蓝旗闲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