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应知极微是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见,不可听闻,不可齅尝,不可摩触。故説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圣之妙旨,而欲必无 恒 沙世界,微尘数刼也?”《北齐书·樊逊传》:“法王自在,变化无穷,置世界於微尘,纳 须弥 於黍米。” 唐 张乔 《雨中宿僧院》诗:“劳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论》:“十方,三世,所有微尘非他,知见而已矣。”
(2).极细小的尘埃。 唐 崔珏 《和人听歌》:“《巫山》唱罢行云过,犹自微尘舞画梁。” 鲁迅 《呐喊·阿Q正传》:“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艾青 《光的赞歌》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
(3).喻指卑微不足道者。常用作谦词。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 刘夫人 曰:‘ 周生 ,尔知积业树因从何而来,得如今日乎?’ 子良 答曰:‘微尘下俗,实所不究。’” 前蜀 杜光庭 《洋州宗夔令公本命醮词》:“伏念臣获以微尘,累叨皇泽,入参辅卫,出领藩维。” 康有为 《苏村卧病写怀》诗:“纵横宙合一微尘,偶到人间閲廿春。”
“微尘”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在佛教中,“微尘”指色体(物质)的最小单位。根据经典定义:
指极细小的尘埃或颗粒。例如:
从宗教哲学到文学修辞,“微尘”既承载微观世界的抽象概念,又蕴含人文情感,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层次。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佛教经典或文学作品的原始出处。
微尘是指非常微小的尘埃、尘粒或尘土。它通常表示非常细小、微弱或微不足道的东西。
微尘的部首是禾,常用的筆劃數為10。
微尘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京杂记》一书中。
微尘的繁体字为微塵。
在古代,微尘的写法与现代略有差异,尘字的下面用禾字作为旁边,形状更加复杂。
1. 轻轻一拂,微尘飞扬。
2. 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对宇宙来说是微尘般渺小的存在。
3. 经过岁月的洗礼,他的成就已经不再是微尘。
微尘可以组成其他词语,例如:微尘不染、尘世微尘。
与微尘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尘埃、尘土、灰尘。
与微尘意思相反的词语有:重物、大块。
拜官年保育备名壁柜泊栢布政驰魂宕魄蠢朴楚柚电钥抵触杜草独头政治二至圈方外梵室法祖该总搆祸缓贫矐睒角韈甲刃积寇井隧金龟壻酒态疾战距守扛大梁看镜悾悾魁峨狼多肉少良醖锚泊地棉籽绒敜干敹甲墙立观清灰冷灶穷困潦倒齐气丘隅沙阬蛇精省禁升水手电筒衰黄琐附叹挹坦挚桃花面陶心填具拓界网虫文修武偃物我无之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