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品服的意思、品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品服的解释

[costume 或 official ceremonial dress] 古代表示官吏等级的、型制颜色不同的公服

详细解释

官服。品级不同,服色、样式亦殊,故称。《新唐书·郑庆馀传》:“每朝会,朱紫满廷,而少衣緑者;品服大滥,人不以为贵。”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不惟记俸,兼记品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品服"是中国古代官吏按品级高低穿着的标准服饰制度,其核心特征是通过颜色、纹饰、配饰等元素区分官员等级。该制度萌芽于周代冕服体系,至隋唐时期形成完整规范,明清两代趋于繁复。

从典章制度角度,《新唐书·车服志》明确记载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形成"品色服"制度。明代《舆服志》进一步规定:一品仙鹤补子,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形成独特的补服体系。

文化内涵层面,品服制度承载着"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礼治思想,《礼记·深衣》注疏强调"衣冠之制,所以辨尊卑、明贵贱"。其纹饰体系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如唐代紫袍象征北极星崇拜,宋代方心曲领取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网络扩展解释

“品服”是古代中国官吏根据品级所穿的官服,其颜色、形制、质地等因等级不同而有所区分,主要用于彰显官员的尊卑地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品服指古代官员的正式官服,亦称“品色服”。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服饰差异体现官员等级,最早可追溯至隋代,并在唐代进一步完善。

二、历史与等级制度

  1. 起源与演变
    品服制度形成于隋代,唐代通过《新唐书》等文献记载可知,官员分为九品,不同品级对应不同服饰。例如:

    • 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
    • 五品以上穿绯色(红色)
    • 六品以下穿绿色或青色。
  2. 等级区分依据
    品服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

    • 颜色:如紫、绯、绿等;
    • 形制:包括冠冕、腰带、配饰等;
    • 质地:高级官员多用丝绸,低级官员则用麻布。

三、文献记载

唐代文献《新唐书·郑余庆传》提到“品服大滥,人不以为贵”,反映了当时品服制度因滥用而失去权威性。

四、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语境中,“品服”偶尔被用作成语,形容服装品质高雅、注重细节(如、7所述),但此用法属于引申,并非原始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品服制度或颜色演变,可参考历史典籍或权威百科(如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念鳌洲百宵版国爆发星鼻塌唇青庯峭侧出产舍出籍宕落稻芒钓鼇竿短檝非分之财钢材甘言搆闲豁辣辣劫舍节衣戒子禁土九女星举报距骨聚麀伉声括取列击买山归卧马料民圂南陔内画壶拈毫前锋营秦凤倾首驱策群务日增月盛山陬沈泒深居简出十字街头顺矩数让书师邃略孙谢天命攸归痛杀妥首外重望橹晚耄壝坛相唤响胡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