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小雅》篇名。六笙诗之一,有目无诗。《南陔》、《白华》、《华黍》为前三篇,是燕飨之乐。《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文选·束晳<补亡诗>》:“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父母。” 唐 杨炯 《幽兰赋》:“丛兰正滋,美庭幃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 宋 苏轼 《送程建用》诗:“空餘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忍菴先生》:“今吾儿邀天之幸,得上公车,稍可伸北闕南陔之思矣。”
“南陔”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诗经》中的篇目
《南陔》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笙诗,属于先秦时期华夏族诗歌。其特殊之处在于“有目无辞”,即仅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据《仪礼》记载,它在古代燕飨礼仪中作为乐曲演奏,与《白华》《华黍》并称前三篇,象征孝道与丰年。
字义与地理指向
“陔”本义为田埂或台阶层次(如“三陔坛”指三重坛)。因此“南陔”字面意为“南边的田埂”,如束皙《补亡诗·南陔》中“循彼南陔,言采其兰”即描绘南边田埂采兰的场景。
文化象征意义
汉代《毛诗序》赋予其引申含义,认为《南陔》主题是“孝子相戒以养”,即子女奉养父母的道德训诫。后世文人常以此典故表达孝亲思想,如宋代诗词中“南陔”多代指孝道。
该词兼具地理实指与文学象征,既描述南方田埂的自然意象,又因《诗经》传统成为孝文化的符号载体。
《南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它是指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南部的一座山峰。该山地势险峻,山顶平坦,周围群山环绕,景色宜人。
《南陔》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山”和“阝”,其中“山”是整个词语的意旨所在,表示与山有关,而“阝”则是表示山的部首。这个词语的总体笔画数为8个。
《南陔》这个词语的来源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推测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另外,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汉字有着不同的书写方式,比如繁体字。《南陔》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南陔」。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定的差异。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南陔》这个词的写法与现在基本保持一致,没有明显差异。
1. 这座山峰被称为《南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2. 每年春天,人们都会来到《南陔》登山,欣赏美丽的风景。
3. 我们一行人爬上了《南陔》山顶,俯瞰着山下的美景。
组词:南方、陔阜、南山
近义词:南岭、南峰、陔山
反义词:北陔、北山、北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