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ive;whip on;order about] 驱使;役使
任人驱策
(1).驾御鞭策。《北齐书·王昕传》:“ 悦 ( 元悦 )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王司马》:“因登堡四望,无兵马可驱策。”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他要驾驭云霓龙凤,驱策日月风雷,在天空中作不知止息的巡游。”
(2).犹驱使;役使。亦谓效劳。《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行称一州,智效一官,忠信竭命,各奉其职,可并驱策,不使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也。”《隋书·李德林传》:“如 李德林 来受驱策,亦陛下圣德感致。”《三国演义》第四四回:“ 孔明 曰:‘若蒙不弃,愿効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 郭沫若 《答<国际文学>编者》:“你有什么需要,凡我力量所能做到的,我都乐意听你的驱策,请你丝毫也不要客气。”
驱策(qū cè)是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其核心含义可分为两层:
指用鞭子、棍棒等工具驱赶牲畜前进。该义项源于“驱”的本义“赶牲口”与“策”的本义“马鞭”的结合。
例:“牧民驱策马群越过山丘。”
比喻通过某种力量或方式激励、督促人行动,含主动施加影响的意味,常见于管理、教育等语境。
例:“责任感驱策他日夜钻研课题。”
定义:“用鞭子赶;驱使;推动。”(商务印书馆,2016年)
释义:“鞭马使行。亦泛指驱使、推动。”(上海辞书出版社)
用例分析显示,“驱策”多用于抽象层面的激励(如理想、信念驱策行动),具象用法渐少。
“驱策”侧重主动施加外力推动(如“被使命感驱策”);“驱使”更强调被动服从(如“利益驱使”)。
书面性强,多见于文学、社科文本,口语中常替换为“督促”“激励”。
(来源依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近义词词典》)
“驱策”是一个动词,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细微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驱使与鞭策
原指用鞭子驱赶牲畜,后引申为对人或事物的驱使、督促。例如「将士供驱策」「消费性开支驱策着美国经济」。
命令与效劳
在文学或正式语境中,可表示接受命令或主动效劳。如《聊斋志异》中「但有驱策,敢不惟命!」。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典或《聊斋志异》相关段落。
爱尚案剑鞍衔百原避朝损膳彩选创建莼鲈之思春杪窞穽得胜褂跌跌蹡蹡定式动步东南极洲断谊旛旟乏嗣皋亭国讣国货皓兽画地爲牢哗啦棒进拔九龙池酒市君山开裆裤咔叽刊修克责辽扩棉籽油目怆有天齧膝剽遬谱録窃政轻动清业七一麴尘取暖设弧神观身帖失度霜纨嗣统宋磁松子素心通用两栖攻击舰外职亡化汙泥夏腊限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