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重的意思、外重的详细解释
外重的解释
谓中央政权以外的地方藩镇势重。《新唐书·陆贽传》:“方世承平久,武备微,故 禄山 乘外重之势,一举而覆两京。”《元史·百官志七》:“ 中统 、 至元 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繫衔。其后嫌於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词语分解
- 外的解释 外 à 与“内”、“里”相对:外边。外因。里应(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国”:外域。外宾。外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
- 重的解释 重 ò 分(坣 )量较大,与“轻”相对:重负。重荷。重量(刵 )。重力。举重。负重。 程度深:重色。重病。重望。重创。 价格高:重价收买。 数量多:重金聘请。眉毛重。重兵。 主要,要紧:重镇。重点。重
专业解析
外重是古汉语复合词,需拆分解析其哲学与政治内涵:
一、核心释义
- 表层含义:指过度重视外在形式或物质表象(如权势、外貌),与“内轻”(忽视内在本质)相对。
- 深层引申:描述一种失衡状态,即对外部条件(如军事力量、物质利益)的依赖超越内在修养或根本原则。
二、典源与书证
源自《管子·事语》:“国无以小与不幸而削亡者,必主与大臣之德行失于身也。外重内轻,故群臣谋私。” (据中华书局《管子校注》)
- 语境分析:此处批判治国者倚重外部权术(如权谋、武力)而轻视道德建设,导致政权失衡。
三、现代延伸
- 心理学视角:指个体过度关注社会评价或物质成就,形成价值认知偏差(参考《汉语大词典》“外重者内拙”条)。
- 社会学应用:形容组织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核心能力建设(例:“企业外重内轻易致危机”)。
权威来源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外重”释义为“注重外在事物”,强调其与内在修养的对立关系。
- 《管子校注》(中华书局)卷十,详释“外重内轻”为治国大忌的政治哲学概念。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该词条,引《庄子·达生》“外重者内拙”佐证其心理内涵。
词频提示:现代汉语中“外重”多用于学术文本,日常表达常以“重外轻内”“舍本逐末”等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外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之间的权力关系。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wài zhòng(注音:ㄨㄞˋ ㄓㄨㄥˋ)
- 含义:指中央政权以外的地方藩镇势力过于强大,形成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历史背景与用例
-
唐代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凭借地方藩镇的军事优势(即“外重之势”)攻陷长安和洛阳,反映了唐代因中央军备松弛导致地方权力膨胀的问题。
-
元代行政改革
元朝初期设立行中书省管理地方,后因担忧地方权力过大(“嫌于外重”),将机构名称改为“行省”,以削弱地方影响力。
相关概念
- 反义词:与“内轻”相对,即中央政权力量薄弱,地方势力强盛,形成权力失衡。
- 成语延伸:部分资料提到“外重内轻”作为成语,形容外表华丽而内在空虚,但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较少见。
现代应用示例
- 在讨论古代政治制度时,常用“外重”分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如:“唐朝因外重内轻的格局,最终陷入藩镇割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新唐书·陆贽传》《元史·百官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八角帽坝埽碧鸡坊冰解冰解壤分冰球婢妮嘈然柴架常州词派成覸抽吸传写储邸春草闯堂楚扑辞宗得当调阅地界帝牲动窝儿端敏躲灾风波亭風吹雲散焚砚高闱宫黄观覰胡吣借或界限金城汤池进道若退久锢军需冷漠例章媚景密坐貊乡鼠攘牧主闹龙泮宫盘固侯骈合燃藜绒毯尚可石笕十酒手挥目送同年生外委闻听午节嫌好道歉仙霞萷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