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柴的妇女。《旧唐书·陆贽传》:“穡夫樵妇,罄作俘囚。”
樵妇是汉语中对“以砍柴为生的妇女”的特定称谓,该词由“樵”和“妇”两个语素复合而成,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指向性和性别特征。其核心释义与文化内涵如下:
基本定义
“樵”指砍伐木柴的行为或从事此业者(《汉语大词典》第4卷,第1289页),“妇”即成年女性。樵妇特指从事山林砍柴、拾柴工作的女性劳动者,常见于传统农耕社会。其劳作内容包含伐木、捆柴、运柴等体力劳动,是古代底层女性维持生计的重要职业之一。
社会语境特征
该词隐含着三重社会属性:
明确定义为:“上山砍柴的妇女”(1997年版第6册,第153页);
记载清代闽浙山区“妇女执斧入山斫薪,日担百斤鬻于市”(2001年版,第317页);
虽未直用“樵妇”,但“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的采桑场景,可视作早期农妇野外劳作的文学原型(中华书局点校本)。
该词承载着三重文化记忆:
学术引用建议:需扩展考据时可参阅《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职业称谓分类卷,或检索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 数据库中的历代笔记小说用例。
“樵妇”是一个汉语词语,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字面含义
指以砍柴为生的妇女,拼音为qiáo fù。该词由“樵”(砍柴)和“妇”(女性)组成,字面理解为从事打柴劳作的女性,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描述传统农耕社会生活的语境中。
文献例证
在《旧唐书·陆贽传》中记载:“穡夫樵妇,罄作俘囚。”此句以“樵妇”与“穡夫”(农夫)并列,强调战乱时期普通劳动者的苦难境遇。
比喻引申
部分资料提到,“樵妇”可作为成语使用,比喻女性具备独立、勤劳、坚韧的品质。例如,形容女性在困境中不畏艰辛、自力更生的精神。但需注意,此用法更多属于现代文化中的引申解读,传统文献中未明确记载其成语属性。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该词与“樵夫”对应,但使用频率较低,更常见于特定历史或文学描述中。
哀惜按抚拜领豹枕巴山越岭变蛋笔耕并日而食博备布指仓玉蚕麻长征朝打暮骂春霁道衢断乎端子钝闵分定富愈改样高闲关拘关张雇借寒孟河煎横夭画叉鹄苑简缩脚店借住靖康金麟僦舟拘补开爽窥牖小儿酷令困难流华藜苋鸬鹚笑前男绮错清浰奇趣却去睿哲筛锣石驼送手帕摊书推赤徒士袜雀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