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匹夫沟渎的意思、匹夫沟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匹夫沟渎的解释

《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瀆而莫之知也。”后因以“匹夫沟瀆”谓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张司封庙》:“江之所恃者隄,安有 伯起 不知以石代薪之便,功未及成,效匹夫沟瀆之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匹夫沟渎”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普通人拘泥于小节、执着于小信小义,而不顾大义或大局。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并引用权威典籍来源:


一、成语释义


二、出处与典籍引用

该成语的典故根源可追溯至儒家经典:

  1.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贡问:“管仲不算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殉节而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秩序,百姓到今天还享受着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沦为夷狄)了。难道要像普通男女那样拘泥于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而无人知晓吗?”)

    • 关键句:“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此句明确将“匹夫匹妇”(普通人)与在“沟渎”(小地方)中为小信(谅)而死的行为联系起来,奠定了成语的基础。
  2. 《汉书·董仲舒传》:“故《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者乎?”(董仲舒在阐述《春秋》大一统思想时,也引用了孔子评价管仲的话,强调了不拘小节、成就大义的重要性。)


三、深层含义与应用

“匹夫沟渎”生动刻画了拘泥小节、不识大体的行为与心态,其典故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和《汉书》,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提醒人们要明辨轻重,以大局为重。

网络扩展解释

“匹夫沟渎”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论语·宪问》,原文为: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意为:怎能像普通男女那样固执于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渠而不为人知?

三、核心特点

  1. 感情色彩:含贬义,多用于批评缺乏远见的行为。
  2. 结构形式:偏正式成语,通常作宾语或定语。
  3. 近义词:匹妇沟渠、匹夫小谅;反义词:深明大义、通权达变。

四、实际用例

宋代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提到:

“江之所恃者堤,安有伯起不知以石代薪之便,功未及成,效匹夫沟渎之为。”
此处批评治水者因拘泥旧法(用柴草筑堤)导致失败,恰如成语所述。

五、读音与字形

此成语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评论中,强调对迂腐行为的批判,使用时需注意语境与感情倾向。

别人正在浏览...

败官宝枕边和尚变口春尽赐勋促恰大虫打呵欠殚心捣练对策论笃雅軬客反铅丰悦烽侦奋勇付息鲋禺盖障鼓慄鹤迳怀山襄陵荒数谎嘴毁废见天见晩汲引鐍闭款逐夸叹苦恨菈擸礧磈僚采骝马马草漫空马术谬采虚誉涅石欧阳询旁録佩戴平光光颦眉切磨起前人工呼吸人寿保险膻芗十二钟瘦嵓嵓退绌危窘宪罚先见贤吏挟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