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匹夫溝渎的意思、匹夫溝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匹夫溝渎的解釋

《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後因以“匹夫溝瀆”謂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節。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張司封廟》:“江之所恃者隄,安有 伯起 不知以石代薪之便,功未及成,效匹夫溝瀆之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匹夫溝渎”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普通人拘泥于小節、執着于小信小義,而不顧大義或大局。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并引用權威典籍來源:


一、成語釋義


二、出處與典籍引用

該成語的典故根源可追溯至儒家經典:

  1. 《論語·憲問》: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子貢問:“管仲不算仁人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殉節而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秩序,百姓到今天還享受着他的恩惠。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散頭發、衣襟向左開(淪為夷狄)了。難道要像普通男女那樣拘泥于小節小信,在山溝中自殺而無人知曉嗎?”)

    • 關鍵句:“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 此句明确将“匹夫匹婦”(普通人)與在“溝渎”(小地方)中為小信(諒)而死的行為聯繫起來,奠定了成語的基礎。
  2. 《漢書·董仲舒傳》:“故《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苟為詐而已,故不足稱于大君子之門也。五伯比于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者乎?”(董仲舒在闡述《春秋》大一統思想時,也引用了孔子評價管仲的話,強調了不拘小節、成就大義的重要性。)


三、深層含義與應用

“匹夫溝渎”生動刻畫了拘泥小節、不識大體的行為與心态,其典故出自儒家經典《論語》和《漢書》,蘊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提醒人們要明辨輕重,以大局為重。

網絡擴展解釋

“匹夫溝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論語·憲問》,原文為: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
意為:怎能像普通男女那樣固執于小節小信,自缢于溝渠而不為人知?

三、核心特點

  1. 感情色彩:含貶義,多用于批評缺乏遠見的行為。
  2. 結構形式:偏正式成語,通常作賓語或定語。
  3. 近義詞:匹婦溝渠、匹夫小諒;反義詞:深明大義、通權達變。

四、實際用例

宋代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中提到:

“江之所恃者堤,安有伯起不知以石代薪之便,功未及成,效匹夫溝渎之為。”
此處批評治水者因拘泥舊法(用柴草築堤)導緻失敗,恰如成語所述。

五、讀音與字形

此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論中,強調對迂腐行為的批判,使用時需注意語境與感情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八刀愎過濱洲鐵路不登登丞局齝草畜藏詞牋疊蘿花斷點訛悮富利格魯吉亞人故舊不棄裹包榖子何起河埽黃雀講勗矯易結欵激湯局方矩殺壘壁陳遴調流溢隆泰亂打麻冕内陸藕色飄零書劍前鑒骞骞清鏡氣識遒謹敧邪任務桑蓬掃鍋刮竈沙塠善自珍重刹刹塵塵聲韻學嗜進飾羽施予手剳説喜退愦推濤作浪讬事王邸縣帥懈倦蟹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