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着衣服。《北史·李概传》:“然性倨傲,每对诸兄弟,露髻披服,略无少长之礼。”
“披服”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字面含义
指披着衣服,形容未正式穿戴整齐的状态。该用法源自《北史·李概传》中的记载:“然性倨傲,每对诸兄弟,露髻披服,略无少长之礼。” 这里通过“披服”与“露髻”的描写,刻画了李概不拘礼节、随意散漫的形象。
引申争议含义
有部分词典(如)提出“披服”可作为成语,表示被他人才能或品德折服,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高频用例,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植。建议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若需使用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判断。
使用建议:在古文阅读或历史文献分析时,重点关注其“披衣”的本义;现代写作中若需表达“折服”之意,可优先选用“心悦诚服”“五体投地”等更通用的成语。
披服,是一个形容词词语,意指对某事某物深感佩服、敬仰、敬畏,或因某事某物而被打动、震撼,使人产生敬服的情感。该词可以形容人对他人的品德、才能、成就等方面的敬佩;也可以形容人对事物的威力、壮丽或者触动人心的表现等方面的钦佩。
披服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衣”,拆分笔画为13画。
《披服》一词来源于古代汉文化,最早出现在《诗经·鲁颂·泮水》:“穆如骍雕,雍如羔羊,披蕙纫兮,聊浼慷慨。”其中,“披蕙纫”一词即为“披服”的意思,形容人的仪表举止庄重、端正,令人敬佩。
《披服》的繁体字为「披褲」。
古代汉字写法中,「披」的早期形态为「批」,表示手将衣物分开展开。而「服」的早期形态为「彐」,代表两只手拿着物品。后来,两个字形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披」和「服」字。
1. 他的勇气和毅力令人披服。
2. 我对他的聪明才智深感披服。
3. 这部电影的画面和音乐真是令人披服。
披袍、披发、披肩、披风、披荆斩棘、披沙拣金
赞叹、钦佩、敬仰、敬佩、仰慕
厌恶、鄙视、嘲笑、轻视、唾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