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舂税的意思、舂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舂税的解释

舂谷取利。《文选·潘岳<闲居赋>》:“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 吕向 注:“税谓舂粟为米,税其利以代耕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舂税"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较为冷僻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字源与历史语境分析:

一、字义解析 "舂"(chōng)本义指捣去谷物外壳的动作,《说文解字》释为"捣粟也"(《说文解字》卷七臼部)。"税"指国家征收的实物或货币,早期多指田赋。

二、历史语义 该词首见于《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江南诸州租,并回造舂税",指唐代将部分实物赋税折算为加工后的精米征收的税制形式。具体指官府要求纳税人将租谷舂成精米缴纳,实际增加了劳动附加税,属于变相赋税加重现象。

三、制度特征

  1. 征收方式:以实物加工形式体现
  2. 折算标准:每石糙米需加工为八斗精米
  3. 地域范围:主要施行于长江流域产稻区
  4. 历史影响:成为晚唐时期"两税法"改革的诱因之一

(主要参考《唐代财政史新编》第三章赋税制度、《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赋税类目)

网络扩展解释

“舂税”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和引申义两个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解释
    指通过舂谷(将谷物加工成米)来获取利益或征税。古代农业社会中,舂米是一项重要劳作,政府或地主可能通过对此过程征税或抽成,形成一种税收形式。例如《文选·潘岳<闲居赋>》中提到的“舂税足以代耕”,吕向注解为“税谓舂粟为米,税其利以代耕也”,即通过加工谷物征税替代耕作收入。

  2. 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苛捐杂税”的象征,比喻政府过度征税或压榨民财,导致民众生活困苦。这种用法更偏向文学化表达,强调税收的强制性或不合理性。

二、使用场景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参考《文选》原文及古代经济制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埃塞俄比亚安戢襃讳表里相应宾者不殊擦背长戟八十斤缠緜楚路从橐大红全帖骀荡鼎荐对位冯冯翊翊脯肉干冒敢怕给脸公田公祖父母孤栖话差诲奸导淫回棹浑俗和光豁喇喇戛击降阶佳胜借篷使风谨正老举里第麟褭刘毅答诏落脱牛衣对泣佩环呸抢喷筩起明穷孤躯干三脆麪扫榻以待刷卷树果松斋算録天龙八部提提通乱通幽洞灵顽鑛五线谱闲常先行后闻弦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