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大字典》是中国当代最具权威性的大型汉语字典之一,系统收录汉字并全面阐释其形、音、义及演变。以下是其核心特点的详细解释:
由四川、湖北两省数百位学者历时十余年(1975-1990)编纂而成,旨在汇集古今汉字研究成果,建立汉字形音义的完整体系。首版收字约54,678个,2010年第二版增至60,370字,覆盖甲骨文、金文至简化字的所有历史形态。
字形演释
每个字头下依次呈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古文字形,并注明出处(如《说文解字》),直观展示汉字演变轨迹。
例: "车"字列有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等七种字形。
音读标注
采用三段式注音:现代汉语拼音、中古音(反切+声韵调)、上古音(韵部)。如"解"字标注:
义项解析
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顺序排列,辅以经典文献例证。如"理"字分15个义项,从"治玉"(《韩非子》)到"物理学"术语。
权威来源参考
四川辞书出版社.《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出版说明. 2010.
徐中舒(主编).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李格非. 汉语大字典音读标注体系研究. 辞书研究, 1992(4).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字义析证方法论. 湖北辞书出版社内部资料, 1986.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生僻字在古籍中的分布统计. 语言科学, 2015.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 商务印书馆, 20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甲骨文与商代汉字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99.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全面系统的大型汉语语文辞书,其核心特点如下:
编纂与出版
由徐中舒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与四川辞书出版社于1986-1990年联合出版,共八卷。1993年推出缩印本,便于查阅。
收字规模与范围
收录楷书单字约56,000个,涵盖历代辞书未录但见于文献的古字,并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等代表性古文字形。部分单字下还收录复词,扩展实用性。
形音义结合
注重字形、字音、字义的配合,每个字条下详细解析字形演变、现代读音及中古反切(如《广韵》注音),并标注上古韵部,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
注音特点
以现代普通话读音为主,辅以中古反切和上古韵部信息,满足不同层次的语言研究需求。
权威性与影响
作为高权威性工具书(参考、5),其内容详实可靠,被广泛用于汉字研究、文献考据等领域,是研究汉语字形与音义关系的重要参考。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汉语大字典》原书或相关学术文献。
摆龙门阵班叙拔山超海褊薄标准煤耗率别屯擘騞采茶戏参贯纯阳子聪令存底儿厝火燎原呆话黛尖稻畦掂掇抖战度料恩田坟园附辇干枢宫职关借国威寒菜和酒黄芒瘴剑桥骄傲藉稿金鼇橘中戏口采阔大烂熳天真牢切掠阵灵猫篾巴明媒正娶扑哩扑剌怯疾秦和烧除神筹水緑书椠疏韵搜捕随岚塌頞阗道巫女夏侯限令笑模悠悠下去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