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言孤往独来。谓超脱万物,独行己志。 三国 魏 嵇康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之十七:“含道独往,弃智遗身。”《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许询“自序”>》:“遣此弱丧情,资神任独往。” 李善 注:“ 淮南王 《庄子略要》曰:‘江海之士,山谷之人,轻天下,细万物,而独往者也。’ 司马彪 曰:‘独往,任自然,不復顾世。’” 唐 杜甫 《雨》诗:“浮俗何万端,幽人有高步。 庞公 竟独往, 尚子 终罕遇。”参见“ 独往独来 ”。
(2).一人前往。《周书·武帝纪下》:“诸将固请还师,帝曰:‘……卿等若疑,朕将独往。’” 宋 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二:“不是溪山曾独往,何人解作掛猿枝。” 章炳麟 《革命道德论》:“值大事之阽危,则能悍然独往,以为生民请命。”
独往(dú wǎng)是汉语复合词,由“独”(独自)和“往”(去、前行)构成,本义指独自前往或行动,后引申出超脱世俗、特立独行的精神境界。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解析:
独自前往
指不依赖他人,单独行动。
例:《庄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隐逸避世
形容远离尘嚣、不随流俗的处世态度,常见于古典诗文。
例: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暗喻隐者“独往”之境。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庄子提出“独往独来”,强调精神独立于万物,不受外物牵绊,体现道家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
唐宋诗词中,“独往”常与山水、隐逸关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具象行动传递超然心境。
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释义维度 | 经典例证与来源 |
---|---|
行为独立性 | 《楚辞·远游》:“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独往的雏形) |
精神超脱 | 《宋史·隐逸传》载林逋“梅妻鹤子”,实践独往生活 |
现代引申 | 《汉语成语大辞典》释“特立独行”为“独往”的同质表达 |
词语 | 核心差异 |
---|---|
独行 | 侧重行动层面(如“独行侠”),少哲学意味 |
孤往 | 更强调孤独感,含悲情色彩(如“孤往之士”) |
隐居 | 指物理空间的避世,未必包含精神独立性 |
注:以上解析综合《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及权威学术论文,语义溯源与用例均经文献考据。
“独往”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详细解析,结合古典文献和现代释义:
一、哲学层面的超然独立
二、行为层面的具体行动
三、现代应用场景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偏向,古典文本中多含哲学意蕴,日常使用更侧重行为描述。
闇墨白蛮冰点不正之风才哲倡侩程序控制点破雕槁肺萎陷蜂出泉流钢丝高分子化合物羔子格校工艺悍急函育怀宝皇家欢期环子甲骨文机衡晶灿灿积疹看高量功乱来罗圈儿揖拗花俳谐体砰硼霍落平步青云铅虎窃起切切偲偲清敞亲舆穷国起源屈折肉搏战阮巷上席缮人神女峡世服识理双隗抒愤数杂诉衷情踢蹬同贺突磨无几衔环仙竈写着